此时的大秦帝国内有李斯,外有蒙恬。可谓固若金汤,就在这时一个奏章却悄悄的传到了嬴政的手中。
由于篇章太过于冗长,但是他的主要意思就是知识分子总是反动的,我们就别让民众们读书了,读书什么的有博士(官职)就够了。
大体就是这个意思,但毫无疑问,在秦帝国,儒家势力强大的这片朝堂,敢于写出这种书的也不过只有李斯一人尔!
他这么做的目的无非有这么几个,一个是打击一下朝廷的儒家势力,让他们知道谁才是真正的老二(老大是嬴政)。还有一个就是他已经太久没有得到嬴政的赞誉了,心里有点痒痒。
他在想:我为了帝国做的事情比谁都多,我拼命干活却比不上儒生的几句话。哼!岂有天理?
他又想到了朝政之中的里一个人物——蒙恬。不错,就是蒙恬,他意识到蒙恬势力也是不小的(军队司令),李斯老师认为这个丞相的权威很有可能让蒙恬夺走了。不!不会的,我要展现我自己,让我最最最敬爱的皇帝陛下也为我喝彩。确实,如果不这么做,李斯很有可能就会被追求创新的嬴政搞下台。
其实,李斯身为一个法家,他也意识到儒法之间必定只能有一个存活者,而这个存活着必须是法家(因为李斯就是法家)。可是这时候的李斯确实是太偏激了,他忽略了一个世界运行的规律,那就是存在即合理!世间万物只要存在,便必能互相交融。后来的汉武帝会印证这一点的!
可是这一篇奏折必须要嬴政答应才行,对此李斯是超级有信心的。
他在想,我和这小嬴政当了这么多年的师生、君臣,难道连这一点都猜不透吗?确实,作为中国第一位帝王的嬴政,他的小心思确实都被李斯老师猜透了,李斯老师就像是嬴政肚子里的蛔虫一样迎合着嬴政的意愿。我们有理由相信李斯屹立不倒的重要原因除了能力之外,便是猜透帝王的心思。
其实作为一个下属,你本身的能力只是一部分因素,而另一部分因素就是你的权谋,你的心术!而李斯经过了如此多的历练,不再是那个热血的儒生,也不再是不远千里去秦国当家教的那个贫寒书生,亦不是征战六国提供后勤的那位尽心竭力的官员,现在的他,是帝国权力最高层的丞相。一个真真正正的官僚!
也许李斯想过,当年害死威胁他地位的韩非子,他曾有过犹豫,但威胁我地位的人,又岂能不除之?现在的丞相李斯,只是一个权力斗争的产物,一个实际生活的产物。
可以说他为了迎合上意不惜牺牲一切了!此时咸阳宫中的嬴政也是手忙脚乱(工作太累)。稀里糊涂的就答应了,既然能巩固我大秦之统治,我又何乐而不为呢?
只是此时的儒家就惨了,谁敢藏书杀无赦!
但是有一句很有哲理的话叫做:无知即无畏!我啥也不知道我还怕个屁啊,什么死不死,能吃饱、能睡好、能生娃才是硬道理(刘邦的至理)。而向相反读过儒家经典的知识分子却比常人更加能忍受,他们美其名曰:君子报仇十年不晚。然后十年之后又报不了仇,就说不是不报,时候未到。
当然有一些只是分子还是超级有骨气的,那些人真的是沉迷于儒家的那些经典。可是天底下这种人又能有多少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