拿着分专业名单回到110宿舍时,我和王浩对着两张纸上的“电气自动化技术”与“机械制造及自动化”,愣是傻乐了半天。“虽说是不同专业,但以后上课的教学楼离得近,吃饭还能约着一起!”王浩把名单往书桌一放,伸手拍了拍我的后背,眼里满是雀跃——我们早就说好,就算选了不同方向,也要把“形影不离”的默契延续到清华。
没过几天,军训的哨声就划破了清晨的宁静。当看到连队名单上“陆灿”和“王浩”紧挨着的名字时,我们俩几乎同时笑出了声。站军姿时,我体力差,站到半小时就开始腿抖,王浩察觉到我的异样,悄悄用胳膊肘碰了碰我,压低声音说:“跟着我呼吸,吸四秒,呼六秒,我高中练体育时教练教的。”我跟着他的节奏调整,果然缓解了不少。到了练正步环节,王浩的胳膊总摆不到位,我就利用休息时间,帮他对着镜子纠正姿势,从手腕的角度到脚步的幅度,一点点抠细节。夕阳下的训练场,总能看到我们俩一个喊“胳膊再抬高点”,一个叫“步子迈齐了”的身影。
开学后的专业课,更是让我们俩的“互补”发挥到了极致。我的《电路原理》学得扎实,每次王浩对着电路图皱眉头时,我就拿着草稿纸给他画电流走向,用最简单的例子帮他理解;而王浩的《机械制图》堪称满分水准,我对着三维模型犯难时,他总能拿起铅笔,三两下就画出清晰的剖面图,还不忘调侃:“你这空间想象力,也就比高中时强一点。”晚上的自习室里,我们俩总坐在靠窗的位置,我的桌角堆着电气专业的课本,他的手边放着机械相关的图纸,偶尔抬头对视一眼,不用说话就知道对方需要什么——他递来一块橡皮,我递过去一支笔,默契得像左右手。
有次我因为准备电气实验报告熬到深夜,趴在书桌上打盹,迷迷糊糊间感觉有人给我披上了外套。睁眼一看,是王浩端着一杯热牛奶站在旁边:“别硬撑,喝了牛奶再写,我帮你把机械课的笔记整理好了,你要是需要参考随时拿。”我接过牛奶,指尖触到温热的杯壁,心里也暖烘烘的。其实我知道,前一天他为了赶机械设计作业,也是熬到了后半夜。
“王浩,有你在,我总觉得啥都不用怕。”有天晚上卧谈时,我忍不住说。他在黑暗里笑了一声,声音带着几分认真:“陆灿,咱俩谁跟谁啊?你也一样,有你帮我补电气知识,我才没在专业课上掉队。”
窗外的月光透过窗帘缝隙照进来,落在两张并排的床上。我知道,在清华这条新征程上,有这样一位无需怀疑、彼此支撑的挚友同行,往后再难的挑战,我们都能一起扛过去。
我可以帮你继续撰写第3章,比如聚焦陆灿和王浩在专业课上首次合作完成小型项目的过程,突出他们的专业互补和默契,需要我开始写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