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章:书馆逸事
太学的书馆,弥漫着陈旧书卷特有的气息,高大的书架如沉默的卫士,整齐排列,承载着无数知识的宝藏。一日午后,阳光透过雕花窗棂,洒下斑驳光影,左奇函与张函瑞相约来到这里。他们听闻书馆新到了一本失传已久的古籍孤本,据说其中记载着独特的治国理念,与当下诸多学说截然不同,对他们深入钻研学术极有帮助,二人皆是满心期待。
书馆内静谧无声,只有偶尔的翻书声和学子们刻意压低的交谈声。左奇函身着一袭淡青色长衫,身姿挺拔,在书架间穿梭,目光敏锐地扫过每一本书脊。张函瑞则穿着月白色的衣袍,神情专注,仔细辨认着书架上的标签。
“这古籍也不知被放在何处了。”左奇函微微皱眉,轻声说道,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焦急。
张函瑞安慰道:“世子殿下莫急,既然书馆有收录,想必就在这众多书架之中,我们仔细找找便是。”
两人沿着书架逐排寻找,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。时间悄然流逝,他们的额头都微微沁出了汗珠,但那本古籍依旧不见踪影。
就在他们有些失望之时,张函瑞突然停下脚步,目光定格在一个光线略显昏暗的角落书架上。一本陈旧的书籍静静立在那里,书脊上的字迹模糊不清,但隐约能辨认出与他们要找的古籍有些相似。他心中一喜,兴奋地抬手招呼左奇函:“世子殿下,你看这本,会不会就是我们要找的?”
左奇函赶忙快步走来,顺着张函瑞指的方向看去,眼中闪过一丝期待。他小心翼翼地伸出手,仿佛怕惊扰了这本沉睡的古籍,轻轻将它拿起。仔细查看封面和书脊后,他的眼中瞬间绽放出惊喜的光芒:“没错,就是它!没想到竟藏在此处。”
两人相视一笑,迫不及待地找到一处靠窗的空位,轻轻拂去椅子上的灰尘,并肩坐下。左奇函小心翼翼地翻开古籍,一股陈旧的气息扑面而来。然而,由于古籍年代太过久远,纸张泛黄发脆,部分字迹已经模糊难辨,像是岁月给他们设下的又一道难题。
张函瑞微微蹙眉,指着模糊的字迹说:“这部分实在难以辨认,恐怕会影响对内容的理解。”
左奇函也面露难色,思索片刻后说道:“或许我们可以请教书馆的夫子们,他们见多识广,说不定能帮我们解读。”
正当他们为此发愁时,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夫子背着手,缓缓踱步而来。他注意到左奇函和张函瑞对着古籍面露难色,便主动停下脚步,温和地问道:“两位公子,可是遇到了什么难题?”
左奇函赶忙起身,恭敬行礼:“夫子,我们寻得这本古籍,欲从中汲取治国理政之智慧,只是部分字迹模糊不清,还望夫子能予以指点。”
老夫子微笑着点点头,接过古籍,戴上老花镜,仔细端详起来。片刻后,他抬起头,笑着说道:“这本古籍我曾研究过,有些地方我可以为你们解读。”
老夫子缓缓坐下,用手指着模糊的字迹,耐心讲解道:“此处所记,乃是关于民生与赋税的关系,意为轻徭薄赋,藏富于民,方能使国家长治久安。这模糊的两字,应是‘薄敛’……”
左奇函与张函瑞一边认真聆听,一边不时点头,手中的笔在纸上快速记录着夫子的讲解。老夫子讲完一部分,抬头看向他们,问道:“你们对这其中的理念,有何看法?”
左奇函思索片刻,说道:“夫子所言,让学生茅塞顿开。轻徭薄赋确为治国良策,百姓富足,国家根基方能稳固。但在实施过程中,也需考虑朝廷的各项开支,如何平衡,还需细细斟酌。”
张函瑞也接着说道:“学生赞同世子殿下所言。此外,还应关注各地实际情况,因地制宜,方能使政策真正惠及百姓。”
老夫子听后,眼中满是赞许:“你们二人年纪轻轻,便能有如此深刻的见解,实属难得。希望你们日后继续钻研,为国家社稷贡献自己的力量。”
在老夫子的帮助下,左奇函与张函瑞顺利阅读完古籍,收获颇丰。离开书馆时,夕阳的余晖洒在他们身上,将他们的身影拉得长长的。
左奇函感慨道:“今日多亏了张兄细心,也幸得老夫子相助,才能让我们得偿所愿。这本古籍中的理念,对我们日后的学业研究定有极大帮助。”
张函瑞笑道:“是啊,这也算是我们的小幸运。此次经历让我明白,求学之路虽有困难,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,总会寻得解决之法。日后若有难题,我们还可多向老夫子请教。”
这次书馆的经历,不仅让他们获取了知识,更让他们在共同面对困难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,友情愈发深厚,如同经过磨砺的宝剑,更加坚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