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雄英与朱标对视一眼,那一瞬间的眼神交汇间,寒芒乍现却又迅速隐没于深沉的坚定之中。朱雄英心中了然,若想在这乱世浪潮中站稳脚跟,唯有将大明锻造成一座固若金汤的堡垒。民心浮动、朝堂暗涌,每一步都如履薄冰,唯有如此,他与朱标方能在风雨飘摇中守住这片江山。
“咳——”他轻咳一声,音量虽低,却如平地惊雷般让四周瞬时归于寂静。目光一扫,第一把改革之火便毫无保留地投向了根深蒂固的科举制度。随着策论考试的横空出世,考场中的氛围亦悄然发生变化。沙沙作响,笔尖飞速掠过纸面,留下的再非那些僵化死板、千人一面的八股文章,而是对学子真实治国理政能力的深度考量。被选拔出的人才意气风发,个个神采奕奕,恰似晨曦间草叶上的点点露珠,清新而透亮,散发出蓬勃朝气,令人眼前一亮。
然而,这还远远不够。他的目光越过巍峨的宫殿,落在田野间辛勤劳作的百姓身上。农业改革接踵而至,新式农耕技术被大力推广开来。咔嚓咔嚓,新式农具翻动泥土的声音响彻田间地头,宛如为即将到来的丰收奏响了一曲欢快的前奏。农民脸上的愁容逐渐消散,取而代之的是轻松的笑容,赋税负担减轻的消息传遍四野,欢声笑语重新回到了村庄。
“太孙殿下的改革计划呀,如今已见成效喽!”朝堂之上,一位大臣捋着胡须,洪亮的声音回荡在大殿之中,“瞧瞧,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,咱们大明啊,未来可真是光明无限呢!”
朱元璋微微眯起眼睛,似笑非笑地扫视全场,然后缓缓开口:“雄英这孩子搞的改革嘛,确实有几分门道。老臣们啊,朕希望你们能够齐心协力,拧成一股绳,让咱大明更上一层楼。”话语虽轻,却字字铿锵,如金石落地,令满堂皆静。
朱雄英所提出的改革方案,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,在朝堂之上熠熠生辉。百官们纷纷点头,脸上的表情满是认可与赞赏。那一道道投向朱雄英的目光,带着几分羡慕,似春风拂过水面,荡漾开层层涟漪。有人轻叹,这方案之精妙,怕是只有深谙国政之人方能构想得出,众人的心中不禁对朱雄英升起了一种难以言喻的钦佩之情。
朱允炆,作为朱标次子,本该有着璀璨前程,却在哥哥朱雄英的光芒下黯淡无光。朱雄英似那烈日当空,炽热而耀眼,他的才华如江河奔涌,势不可挡。无论是朝堂之上的对答,还是军营之中的演练,朱雄英总是那个最出色的人,他的名字被大臣们频频提起,被将士们高声颂扬。而朱允炆呢?他像是被巨星光辉掩盖的小星,即使努力散发自己的光芒,却总难以被人察觉。每一次辩论,朱雄英总能以犀利的语言占据上风,朱允炆只能默默站在一旁,虽有满腹经纶却无处施展。即便他在诗书礼乐方面造诣颇深,可在朱雄英一次次辉煌战绩的映衬下,这些文雅之事也显得如此微不足道。朱允炆心中有着不甘,可更多的却是无奈,他只能在这巨大的阴影之下,寻找属于自己的那条道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