朝堂之上,朱元璋面色凝重,一双锐利的眼眸在朱雄英与朱标之间来回打量。那深沉的目光如同两道冷箭,射得二人浑身一紧,不自觉地屏住了呼吸,唯恐发出一丝声响打破这沉重的寂静。殿内气氛愈发压抑,仿佛连空气都被冻结,只余下君王那威严而不可亵渎的存在感笼罩全场。
一天,朱元璋将朱雄英单独召至御书房。室内烛火轻摇,光影交错间,朱元璋的脸庞显得愈发深沉莫测。他凝视着朱雄英,语气低缓却带着几分威压,问道:“雄英,你可曾想过,大明的未来应当如何规划?”
朱雄英略一沉吟,唇角泛起一缕浅淡的笑意,语气恭敬却带着几分笃定:“皇爷爷,孙儿斗胆进言,若欲使大明江山长治久安,变革实为当务之急。不仅边防体系需更加稳固,农业发展亦应倾力促进,还需广开言路,招揽天下贤才。唯有三者并举,方能让我大明愈发昌盛,千秋万代基业可期。”
朱元璋轻轻点头,目光中掠过一抹赞许之情:“不错,你的看法颇为公允。然而,雄英,你须牢记于心,大明的前途命运,最终还需依赖一位坚毅果决的继承者来指引航向。”
听到这话,朱雄英立刻稍稍弯下腰行礼,语气沉稳且坚毅:“孙儿懂得。不管在什么时候,孙儿都会全心全意地辅佐父皇,与他齐心协力,共同铸就大明的盛世辉煌。”
朱元璋闻言,嘴角缓缓扬起一抹深意难测的笑意,那双锐利的眼眸中似有风云涌动。“嗯,有你们父子同心,携手并进,朕深信,大明定会开启一个全新的盛世。”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,仿佛每一个字都承载着千钧之重,回荡在殿内。
朱允炆就像空气般无形,完全被朱元璋所忽略。在朱元璋的视线中,唯有散发着未来光辉的太子与太孙,他们宛如指引王朝前行的璀璨星辰,而朱允炆不过是一颗不起眼的沙砾,在壮阔的皇室图景中寻不着半点存在的痕迹。朱元璋的目光从未为他驻足,那些满含期盼与重托的情愫,皆如江河之水,悉数流向那光芒四射的太子与太孙。
朱允熥凝视着眼前的兄长,那是一位才华横溢、卓尔不群的人物。他的心中交织着钦佩与不甘落后的决心。双拳紧握间,他的目光变得无比坚定,暗暗立下誓言:一定要努力追赶兄长的步伐,绝不能让自己的光辉完全被兄长所掩盖。
朱棣只觉得内心的自信如同被风霜侵蚀般,一点点消散。他目光复杂地注视着朱雄英那朝气蓬勃的身影,思绪又不禁飘回到大哥朱标生前的点点滴滴。朱标的一举一动都散发着令人钦佩的魅力,处事果断而不失仁厚,将朝廷与民间治理得如诗如画、井然有序。反观自己,却总像是隔着一层迷雾,找不到那份坚定的方向感。他的步伐似乎总是慢了半拍,他的决策也偶尔犹豫不决。这种对比让他心底深处的自卑愈发浓烈,仿佛一道无形的高墙横亘在眼前,无论怎么努力,都无法触及那些兄长们早已达到的高度。失落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,令他一时难以平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