边境的胜利让赵然盅的改革暂时稳住了阵脚,然而,朝堂之上的暗流却并未因此而平息。那些在改革中利益受损的势力,正蛰伏在暗处,伺机而动。
随着赵然盅在朝廷中的声望日益提升,一些原本保持中立的官员开始对他产生了嫉妒和忌惮。他们担心赵然盅的权力过大,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。于是,这些官员开始相互勾结,形成了一个新的势力集团,试图阻碍赵然盅的改革进程。
这个新势力集团的首领是礼部尚书王启年,他表面上温文尔雅,实则心胸狭隘,野心勃勃。王启年深知,要想扳倒赵然盅,必须从他的改革措施入手,寻找破绽。
经过一番精心策划,王启年在朝堂上突然发难。他指责赵然盅的税收改革虽然增加了国库收入,但却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稳定,导致富人与穷人之间的矛盾加剧。他还拿出了一些所谓的“证据”,声称一些富商因为不堪重税,已经开始转移资产,准备离开大楚王朝。
“陛下,赵然盅的改革看似利国,实则害民。长此以往,我大楚的经济将陷入混乱,还望陛下三思啊!”王启年声泪俱下地说道。
一些附和他的官员也纷纷进言,请求皇帝暂停赵然盅的改革措施,重新审视改革的利弊。
皇帝听了这些官员的话,心中也有些动摇。他看向赵然盅,说道:“赵爱卿,你对此有何解释?”
赵然盅不慌不忙地站了出来,说道:“陛下,王尚书所言纯属无稽之谈。税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让国家的税收更加公平合理,让那些真正有能力承担税负的人承担起应有的责任。至于他所说的富商转移资产,我已派人调查过,纯属个别现象,并非普遍情况。而且,这些富商之所以有此举动,也是因为他们想要逃避应尽的义务。”
赵然盅随后又拿出了一系列的数据和报告,详细地向皇帝和众官员解释了税收改革对国家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。他指出,改革实施以来,国库收入增加,国家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改善,普通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明显的提高。
然而,王启年并不甘心就此失败。他又提出了新的问题,说道:“陛下,赵然盅的军事屯田制度也存在隐患。士兵们长期从事农业生产,会导致他们的军事技能生疏,战斗力下降。一旦发生大规模战争,我大楚军队将难以应对。”
赵然盅早料到王启年会有此一说,他从容地回答道:“王尚书,军事屯田制度并非让士兵们放弃军事训练。我们在实施屯田的同时,也加强了对士兵的军事训练和考核。而且,屯田制度不仅解决了粮草供应问题,还让士兵们更加了解边境地区的地形和环境,这对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是有积极作用的。”
尽管赵然盅有理有据地进行了反驳,但王启年等人依然不依不饶。朝堂上的争论愈发激烈,双方各执一词,互不相让。
就在这时,齐修禾站了出来。她虽然不常参与朝堂之事,但看到赵然盅被众人围攻,心中十分焦急。她说道:“诸位大人,赵然盅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楚王朝的繁荣昌盛。改革必然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,但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变革而固步自封。如果我们不进行改革,大楚王朝将如何应对日益严峻的外部挑战?如何让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?”
齐修禾的一番话让朝堂上顿时安静了下来。她的话虽然简单,但却切中要害,让一些原本摇摆不定的官员开始重新思考改革的意义。
皇帝沉思了片刻,说道:“赵爱卿的改革措施虽然存在一些问题,但总体上是有利于国家发展的。朕决定,改革继续推行,但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。王尚书,你等也应放下成见,积极配合赵爱卿的工作,共同为大楚王朝的繁荣努力。”
王启年等人虽然心中不满,但也不敢违抗皇帝的旨意,只好点头称是。
赵然盅心中明白,这场斗争还远未结束。但他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,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阻力,他都要将改革进行到底,让大楚王朝走向辉煌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