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贺雨》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,以下是相关介绍:
原文
皇帝嗣宝历,元和三年冬。自冬及春暮,不雨旱爞爞。
上心念下民,惧岁成灾凶。遂下罪己诏,殷勤告万邦。
帝曰予一人,继天承祖宗。忧勤不遑宁,夙夜心忡忡。
元年诛刘辟,一举靖巴邛。二年戮李锜,不战安江东。
顾惟眇眇德,遽有巍巍功。或者天降沴,无乃儆予躬。
上思答天戒,下思致时邕。莫如率其身,慈和与俭恭。
乃命罢进献,乃命赈饥穷。宥死降五刑,责己宽三农。
宫女出宣徽,厩马减飞龙。庶政靡不举,皆出自宸衷。
奔腾道路人,伛偻田野翁。欢呼相告报,感泣涕沾胸。
顺人人心悦,先天天意从。诏下才七日,和气生冲融。
凝为油油云,散作习习风。昼夜三日雨,凄凄复濛濛。
万心春熙熙,百谷青芃芃。人变愁为喜,岁易俭为丰。
乃知王者心,忧乐与众同。皇天与后土,所感无不通。
冠佩何锵锵,将相及王公。蹈舞呼万岁,列贺明庭中。
小臣诚愚陋,职忝金銮宫。稽首再三拜,一言献天聪。
君以明为圣,臣以直为忠。敢贺有其始,亦愿有其终。
翻译
皇帝继承皇位,在元和三年的冬天。从冬天到春末,一直没有下雨,天气干旱炎热。皇上心系天下百姓,担心这一年会酿成灾荒。于是下达了罪己诏,诚恳地向天下宣告。皇帝说自己继承了上天的旨意和祖宗的基业,忧心国事,辛勤操劳,没有闲暇安宁,日夜都忧心忡忡。元和元年讨伐刘辟,一举平定了巴蜀地区。二年诛杀李锜,不战而使江东安定。想到自己德行浅薄,却突然建立了如此伟大的功业,也许是上天降下灾祸,是要警示自己。皇上想着要回应上天的告诫,使天下太平。不如以身作则,做到慈爱仁和、节俭恭敬。于是下令停止各地的进献,命令开仓赈济饥饿穷困的百姓。宽宥死刑犯,减轻五刑的处罚,宽缓农民的赋税。让宣徽院的宫女出宫,减少飞龙厩的马匹。各种政务没有不施行的,都出自皇上的本心。道路上的行人奔走相告,田野里的老人弯腰行礼。人们欢呼着互相转告,感动得泪水沾湿了胸膛。顺应民心,人心就会喜悦,先于上天行事,天意也会顺从。诏书下达才七天,天地间就充满了祥和之气。凝结成了厚厚的云朵,散开来化作微微的清风。连续下了三天三夜的雨,雨声凄凄,细雨濛濛。万民心中充满了喜悦,庄稼也长得郁郁葱葱。人们由忧愁变为欢喜,年景也由歉收变为丰收。这才知道君王的心,与百姓的忧乐是相同的。上天和大地,对君王的心意没有不应和的。将相和王公们戴着的冠饰和玉佩发出锵锵的声音,他们在朝堂上舞蹈着高呼万岁,列队向皇上祝贺。我是一个愚笨浅陋的小臣,有幸在金銮宫任职。我再三跪拜,向皇上献上一句话:君主以贤明为圣德,臣子以正直为忠诚。冒昧地祝贺皇上有了这样的开端,也希望能有一个好的结局。
重点字词
- 嗣宝历:继承皇位。嗣,继承。宝历,皇位。
- 爞爞:热气熏蒸貌,形容干旱炎热。
- 罪己诏:皇帝引咎自责的诏书。
- 万邦:指天下各诸侯国,这里泛指天下。
- 眇眇:微小,这里指自己的德行浅薄。
- 沴:灾害。
- 五刑:唐以笞、杖、徒、流、死为五刑。
- 三农:指平地、山、泽三类地区农民,此泛指农民。
- 宣徽:殿名,在长安大明宫中。
- 飞龙:厩名,唐六闲之一,为养禁马之处。
- 芃芃:草木茂密貌。
历史背景
元和三年冬到四年春暮,天下大旱,唐宪宗为此欲降德音。白居易上书皇帝,乞求豁免江淮两地赋税,且要求“多出宫女”,以期获上天宽恕降雨。皇帝照办后,果真下了一场大雨,白居易遂作此诗。
写作手法
- 叙事抒情相结合:诗中先叙述了大旱的情况、皇帝的一系列举措以及降雨的结果,在叙事过程中融入了作者对皇帝的歌颂和对百姓生活的关切之情,如“上心念下民,惧岁成灾凶”“万心春熙熙,百谷青芃芃”等。
- 对比衬托:将旱时百姓的愁苦与雨后的喜悦进行对比,“人变愁为喜,岁易俭为丰”,突出了降雨的重要性和皇帝举措的成效。同时,以百姓的欢呼“奔腾道路人,伛偻田野翁。欢呼相告报,感泣涕沾胸”衬托出皇帝的行为深得民心。
- 直抒胸臆:诗歌结尾“君以明为圣,臣以直为忠。敢贺有其始,亦愿有其终”,直接表达了诗人对皇帝的期望,希望皇帝能有始有终,坚持爱国爱民的政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