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50章 处暑收豆,感恩悟禅
归源境的处暑,晨雾还没散尽,田垄边的豆田就已泛着浅黄——黄豆的豆荚饱满得快要裂开,绿豆的豆荚则透着淡绿,风一吹,豆荚轻轻碰撞,发出“沙沙”的声响,像在提醒众人:收豆的时节到了。孙女儿拎着小竹篮,蹦蹦跳跳地跟在阿婆身后,眼睛盯着豆荚:“阿婆,是不是要选最鼓的豆荚摘呀?”
阿婆伸手摘下一个黄豆荚,轻轻一捏,豆荚“啪”地裂开,三颗金黄的豆子滚进手心:“得等豆荚颜色变浅、外壳发脆,才好摘——摘早了,豆子没长熟;摘晚了,豆荚会自己裂开,豆子掉在土里就找不着了。”她把豆子放进孙女儿的竹篮:“这豆子是春天种的,夏天长的,到了处暑才熟,要谢谢土地的滋养,谢谢阳光雨露的照顾,才能收得这么好。”
收豆的第一步是“摘荚”。众人分散在豆田,每人负责一畦,从豆株底部往上摘,不落下一个豆荚。沙僧的动作最熟练,他左手扶着豆株,右手轻轻捏住豆荚根部,一拧一摘,豆荚就落在手里,还不损伤豆株的枝干:“摘豆要轻,不然把枝干扯断,上面没熟的豆荚就白长了。”他边摘边说:“每株豆能结十几个荚,每个荚里有两三颗豆,都是慢慢长出来的,不能急,得一颗一颗珍惜。”
孙女儿学着摘豆,小手捏着豆荚,却总怕捏碎豆子,摘了好几次才摘下一个。“别急,”阿瑞斯蹲在她旁边,手把手教她捏豆荚的力度,“手指捏在豆荚中部,别碰着豆子的位置,轻轻一拧就下来了。”孙女儿慢慢找到感觉,后来竟能熟练地摘豆,还特意把最鼓的豆荚放进竹篮最底层:“这些豆子要留着当种,明年春天再种进田里。”
阿佛洛狄忒负责把摘下的豆荚分类——黄豆和绿豆分开装,饱满的和空瘪的也分开。她坐在田埂旁,面前摆着三个竹筐,手里拿着豆荚,轻轻一捏就知道豆子是否饱满:“空瘪的豆荚也别扔,能煮水喝,清热解暑;饱满的豆子除了留种,还要分给邻里,让大家都尝尝今年的新豆。”她把空瘪的豆荚放进一个筐里,眼里满是珍惜:“万物都有用处,哪怕是空豆荚,也能派上用场,不能浪费。”
处暑的日头虽不如大暑烈,却也晒得人出汗。赫淮斯托斯推着小推车,车斗里装着井水浸过的粗布和草药茶,每隔半个时辰就来送一次:“歇会儿再摘,别中暑了。”他把粗布递给孙女儿,布上还带着井水的凉意:“你看这豆子,长得这么好,是大家一起种的,一起收的,要慢慢摘,才能对得起春天的辛苦。”
孙女儿接过粗布,却没歇着,只是喝了口草药茶,又低头摘豆:“俺要多摘些豆子,给阿婆煮豆粥,给沙僧爷爷做豆包。”她摘豆的动作越来越快,竹篮很快就满了,阿婆帮她把豆子倒进大筐里,她又拎着空篮继续摘,小脸上满是干劲。
收完豆荚要“脱粒”。众人把豆荚倒进打谷场的竹席上,用木杖轻轻敲打,豆子就从豆荚里掉出来。悟空和八戒负责脱粒,悟空用金箍棒的一端轻轻敲打豆荚,力度刚好能让豆子脱出,又不打碎豆荚;八戒则用木耙把豆荚和豆子分开,动作麻利得不像往常的“懒模样”:“俺以前总觉得干活累,现在才知道,看着豆子从豆荚里掉出来,比吃再多好吃的都开心——这是咱们自己种的豆子,吃着也香。”
脱粒后的豆子要晒透。阿佛洛狄忒和女人们把豆子摊在竹筛上,放在院子里的暖阳下,每天翻三次。“晒豆子要摊得薄,每颗豆子都要晒到太阳,不然容易发霉,”她教孙女儿翻豆子,手指轻轻拨弄,不让豆子堆在一起发热,“就像做人要‘光明磊落’,不能藏着掖着,要让每一面都经得起考验。”
孙女儿翻豆子时格外小心,连竹筛边角的豆子都没放过。“这些豆子要晒透,才能留到冬天吃,”她擦了擦额角的汗,“不能马虎,不然冬天就没豆粥喝了。”
处暑有吃“豆饭”的习俗。阿婆把新收的黄豆、绿豆和糙米一起煮,煮好的豆饭香气扑鼻,每一口都能嚼到饱满的豆子,带着淡淡的豆香。众人围坐在槐树下,吃着豆饭,聊着收豆的进度——阿婆说明天要把晒干的豆子装袋入仓,还要留些豆子做豆酱;王大叔说他们村的豆子也收完了,明天要送些绿豆过来,和归源境换些黄豆;小远则说要和孙女儿一起,帮着把豆子装进麻袋,比谁装得快。
唐僧坐在槐树下,吃着豆饭,看着满院的豆子,拿起经卷,在空白页上写下:“处暑收豆,非仅收获,是悟‘感恩’;摘荚脱粒,非仅劳作,是悟‘回馈’。珍惜每颗豆,是感恩土地的滋养;分享新豆,是回馈邻里的互助;留存种子,是感恩时节的馈赠——这便是‘感恩禅’:不在索取,在感恩所拥有的一切;不在炫耀,在回馈所得到的帮助,让心在感恩中温暖,让日子在回馈中绵长。”
阿瑞斯吃着豆饭,看着孙女儿和小远在院子里翻豆子,轻声说:“以前在战场,总想着‘征服’,觉得能得到的越多越好;现在收豆才懂,‘拥有’不是理所当然,要感谢土地、感谢阳光、感谢大家的帮忙,才能有这样的收获。这‘感恩’比‘征服’更让人心里踏实,也更让人懂得生活的意义。”
午后,阳光渐渐柔和,众人开始把晒干的豆子装袋。悟空和八戒负责把豆子铲进麻袋,动作均匀,不撒漏一粒;阿佛洛狄忒和女人们则负责缝麻袋口,用粗线把袋口缝得严严实实,防止运输时漏豆;孙女儿和小远则负责递麻袋,两人配合得格外默契,麻袋递得又快又稳。
“俺们把豆子装得满满的,冬天就能喝到热乎乎的豆粥了!”孙女儿擦了擦额头的汗,看着装满豆子的麻袋堆成小山,眼里满是骄傲。阿婆走过来,摸了摸她的头:“是呀,这些豆子是咱们一年的心血,装的不只是豆,还有咱们对土地的感恩,对邻里的心意。”
赫尔墨斯送信回来时,带了邻村乡亲们的消息——他们要在处暑后举办“晒秋会”,邀请归源境的人一起参加,分享各自收获的粮食和瓜果。“乡亲们说,今年的收成好,要一起热闹热闹,”赫尔墨斯笑着说,“还让俺问问阿婆,能不能带些豆酱去,大家都想尝尝归源境的豆酱。”
阿婆笑着点头:“好,咱们明天就做豆酱,带些新收的豆子和豆饭去,让大家都尝尝归源境的味道。”孙女儿高兴得跳起来:“俺也要去!俺要给大家看俺摘的豆子,还要和邻村的小朋友一起玩!”
夜深了,归源境的灯还亮着。粮仓里,新收的豆子被整齐地堆在角落,和去年的豆子挨在一起,像是在诉说着一年的轮回。沙僧提着油灯,仔细检查着每一袋豆子,确保没有受潮;阿瑞斯则坐在粮仓门口,听着豆子在袋里轻轻晃动的声响,觉得比任何战歌都更让人安心。
孙女儿趴在阿婆腿上睡着了,手里还攥着一小把豆子——她要留着这些豆子,明年春天种在豆田边,让它们长成新的豆株。阿婆轻轻把豆子从她手里拿出来,小心地放进小木盒里,嘴角带着笑:“咱们的孙女儿,也懂‘传承’和‘感恩’了。”
第二天一早,孙女儿第一个跑到粮仓,她踮起脚尖,看着满仓的豆子,小声说:“豆子,谢谢你们长得这么好,明年春天,俺再来看你们,让你们变成壮壮的豆株。”阳光从粮仓的窗户照进来,洒在豆子上,泛着暖光,像是在回应她的期待。
众人也起来了,阿婆开始做豆酱——把黄豆煮熟,拌上盐和香料,装进陶瓮里密封;悟空和八戒去清理打谷场,把竹席和木杖收进工具屋;阿瑞斯和赫淮斯托斯则去检查粮仓的屋顶,确保不漏雨;赫尔墨斯背着布信袋,要去邻村送信,信袋里装着阿婆做的豆饭和一小袋新豆,要送给王大叔和药农,告诉他们归源境会准时参加“晒秋会”。
归源境的处暑,在收豆的感恩里,在分享的暖里,在邻里的情里,慢慢走向白露——没有惊天动地的事,只有对土地的感恩,对邻里的回馈,对生活的热爱,却在这些日常里,藏着最真的“禅”,藏着最暖的“归源”。
午后的阳光依旧温暖,院子里的竹筛上还晒着些豆子,泛着浅黄的光;厨房里,豆酱的香气飘满了屋子,带着发酵的甜;槐树下的经卷摊开在“感恩”那页,风一吹,书页轻轻晃,像在诉说着归源境的故事——最好的修行,从来不是远离尘世,而是在处暑的收豆里,在豆饭的香甜里,在邻里的互助里,把每一份感恩都传递下去,把每一份回馈都种进土里,让心在感恩中温暖,让日子在回馈中绵长。
孙女儿和小远坐在槐树下,分享着一块豆饼,聊着“晒秋会”要带什么东西,要和哪些小朋友一起玩。他们的笑声飘在归源境的上空,和着豆香,暖了整个处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