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游笑傲录·第一千零二十九章 文侠同心昭日月 山河万里共初心
长安的暮春染得忆缘阁前“侠义树”的白花如雪,阁内新挂的《九州侠义图》在穿堂风里轻晃,墨色的山河间,文人们题的诗文与江湖人的剑痕相映成趣。悟空蹲在炉边,指尖捏着一枚刚从江南带回的乌桕叶,火眼金睛忽然穿透漫天飞絮,望见巷口驶来一队插着“五岳文侠盟”旗帜的车马,为首的华山派掌门岳不群身披青衫,手中捧着一卷合订的《侠义文心集》,剑穗上的华山松针还带着山风的清冽。
“岳掌门!华山的剑气,怎么伴着墨香飘到长安来了?”悟空纵身跃起,金箍棒在掌心一转,卷起一阵清风,刚好拂去岳不群肩头的花屑。
岳不群翻身下车,将《侠义文心集》递到唐僧面前,书页间夹着五岳掌门联名的请柬:“唐长老!孙仙长!五岳剑派与江南文人商议,要在华山办‘文侠同心会’,让江湖剑法与文人笔墨相融,让‘侠义’既有剑骨的刚,又有文心的柔,也盼着您为‘文侠阁’题字,让这份同心之念永远扎根山河。”
令狐冲与任盈盈也从马车上下来,令狐冲的长剑上系着江南乌桕叶与华山松针编就的穗子,任盈盈怀中的竹琴裹着恒山禅茶布与泰山云雾纱:“咱们从华山出发时,已顺路邀了恒山的仪琳师妹、黑木崖的任我行前辈,福州的林兄婉娘与西域的老哈也往华山赶了,这文侠会,既要见剑胆琴心,也要有人间烟火。”
唐僧接过请柬,指尖拂过“文侠同心,守护山河”的字样,轻声道:“剑是行侠之器,文是传心之媒,‘文侠同心会’便是让刚柔相济,让侠义精神既有行动力,又有感染力。当年咱们在华山见弟子们以剑护民,如今能借笔墨剑器共传初心,正是‘侠义’最完整的模样,理当前往。”
沙僧已开始整理行囊,将恒山的禅茶、江南的避湿丹、西域的避沙丹一一收入锦盒,轻声道:“师父,华山暮春多山风,需带好敖丙兄炼制的‘避风丹’与厚薄衣物,莫让大家受了风寒。”
敖丙则取出一个琉璃瓶,指尖凝聚水汽化作“润锋珠”:“这‘润锋珠’能让剑器不易锈蚀,也能在研墨时化作清水,让笔墨更显温润。咱们此去华山,既能赴文侠之会,也能看看当年五岳结盟的剑气台,是否还像当年那样正气凛然。”
次日清晨,朝阳映着华山的轮廓,取经队伍与岳不群一行人踏上前往华山的路。白龙马的蹄子裹着防滑的麻布,踏在山间蜿蜒的石阶上,行至半途,忽见前方华山驿旁围着一群人,林守义正举着鱼丸模具教孩子们做“剑形鱼丸”,苏婉娘则在一旁煮着禅茶,白雾袅袅中混着墨香与鱼鲜。
“林兄!婉娘!你们怎么来得这么快?”八戒凑上前,接过苏婉娘递来的一碗禅茶,一口饮下,满是清润回甘。
林守义擦了擦手,笑着说:“婉娘怕文侠会期间大家只顾着论剑作文,忘了吃食,特意提前赶来准备。前面的剑气台旁,任我行前辈与老哈已在搭建文侠阁的竹棚,仪琳师妹正帮着文人整理笔墨呢。”
行至华山之巅,剑气台周围已搭起数十个竹棚,黑木崖的旗帜与西域商队的绸带、福州的鱼丸摊旗、江南文人的笔墨旗一同飘扬。任我行手中握着玄铁剑,正帮着文人固定画卷,剑身上的“护民为侠”四字在晨光中熠熠生辉:“唐长老!今日这文侠会,便是要让天下人看看,江湖人不全是只会打打杀杀的粗人,文人也不是只会纸上谈兵的酸儒!”
“文侠同心会”在午后举行,剑气台中央摆着一张长桌,桌上放着笔墨纸砚、各式剑器与各地特产——泰山的核桃、恒山的禅茶、西域的葡萄干、福州的鱼丸干。文人墨客们或挥毫泼墨,或抚琴作赋,江湖弟子们则在一旁演练剑法,剑风与墨香交织,刚柔相济,场面庄重大气又不失灵动。
刘清音坐在剑气台东侧,指尖拨动竹琴,《文侠同心曲》的旋律流淌而出,琴音里揉进了华山的险、江南的柔、恒山的静、泰山的雄,引得山间松涛阵阵,似在应和。仪琳师妹则为众人冲泡禅茶,茶汤清澈,茶香与墨香、剑气交织,让人既清心静气,又热血沸腾。
唐僧走上剑气台中央的石台,提起毛笔,在素白的宣纸上题下“剑胆文心,侠义同心”八字,笔锋刚健处似有剑气,温润处又含文韵,引得众人纷纷喝彩。文人墨客们挥毫应和,江湖弟子们则拔剑起舞,剑光映着笔墨,笔墨衬着剑光,构成一幅绝妙的文侠同心图。
“各位文人同道,各位江湖朋友,各位百姓乡亲,”唐僧放下毛笔,声音温和却传遍华山之巅,“今日咱们在华山赴文侠之会,不是为了彰显剑技文采,是为了明白‘侠义’从来不是单一的模样——它可以是江湖人的一剑护民,也可以是文人的一笔传心;可以是刚硬的坚守,也可以是温润的传递。就像这华山的石,既有棱角的刚,又有草木的柔,二者相融,方能成其巍峨。”
台下,岳不群站起身,手中握着华山长剑:“长老说得对!昔年五岳剑派多执着于剑法高低,文人多避世自守,如今才明白,剑若无文心,便成凶器;文若无剑骨,便成虚言。今日文侠同心,便是要让剑为文护道,文为剑传情,共同守护这人间山河。”
悟空纵身跳到石台上,金箍棒往石台旁一戳,发出震彻山谷的声响:“岳掌门说得好!俺老孙以前觉得,侠义是打妖怪、降恶魔,靠的是一身神通一把剑,可走了这一路才明白,提笔写一段侠义故事,能让初心传得更远;挥剑护一个弱小百姓,能让善意落地生根!真正的‘文侠同心’,不是让文人学剑、江湖人学文,是让大家各尽其能,以剑护民,以文传心,让九州的每一寸土地,都既有剑的守护,又有文的滋养!”
令狐冲也走上前,手中握着长剑,剑尖蘸墨,在宣纸上划下“侠骨文心”四字,笔锋凌厉又不失洒脱:“在我看来,文与侠本就不分家。当年风清扬太师叔传我独孤九剑,教我‘无招胜有招’,如今才懂,这‘无招’便是初心,不管是挥剑还是提笔,只要守住护民传善的初心,便是真文侠。”
此后几日,众人在华山与文人墨客、江湖弟子、百姓们一同度过暮春:岳不群带着五岳弟子演练“文侠剑法”,剑招中融入文人书法的气韵,刚柔并济;任我行则与悟空切磋武艺,时而剑气相撞,时而探讨如何以武辅文;柳敬亭带着文人墨客走访华山百姓,将他们与五岳弟子的侠义故事写成诗文;林守义与苏婉娘煮了一大锅“剑形鱼丸汤”,分给在场的每一个人,热汤下肚,暖意从心底传到四肢;敖丙则引华山泉水,灌溉山间的农田,也为文人研墨、为剑器淬火;哪吒教孩子们练习拳脚与写字,告诉他们“剑能护身,文能养心,二者兼备,方能成侠”;沙僧则帮着文人整理诗文、记录江湖故事,将它们汇编成《文侠同心录》。
在华山的文侠阁,一个年轻的华山弟子与一个江南文人合作,弟子以剑为笔,蘸墨在宣纸上“写”下“侠义”二字,笔锋苍劲有力;文人则在旁题诗,诗句清雅隽永。二人完工后,年轻弟子红着脸说道:“以前总觉得练剑就是为了变强,可这次文侠会,我才明白,剑也能传递温情,文也能彰显风骨。日后我定要以剑护民,以心传文,做个真正的文侠!”
离开华山前,五岳弟子、文人墨客与百姓们在剑气台为众人送行,手中捧着自家的特产——华山的剑穗、恒山的禅茶、西域的葡萄干、福州的鱼丸干、江南的诗文卷。岳不群将一柄刻着“文侠同心”的短剑送给唐僧:“长老,这柄短剑代表着五岳剑派与江南文人的心意,也代表着咱们的承诺——日后不管江湖风雨如何,咱们都会以剑护民、以文传心,让文侠同心的信念永远流传。”
返程途中,林守义望着车窗外的华山群峰,忽然说道:“婉娘常说,‘侠义’就像这华山的松柏,既有剑骨般的挺拔,又有文心般的坚韧,既能抵御风雨,又能滋养生灵。咱们这一路走过的山河,就像在人间种下了无数‘文侠之树’,每一棵树都有剑的刚与文的柔,守护着百姓,传递着初心,不管岁月如何流转,都能枝繁叶茂。”
悟空把玩着手中的“润锋珠”,笑道:“林兄说得是!俺老孙以前觉得,侠义是打妖怪、降恶魔,可走了这一路才明白,帮人写一封家书是侠,为百姓挥一次剑是侠,甚至在别人迷茫时写一句鼓励的话、出一次手,都是侠!真正的‘文侠同心’,不是形式上的相融,是心底的相通——不管是文人还是江湖人,不管是凡人还是仙佛,只要守住护民传善的初心,就都是真文侠!真正的‘取经’,不是取一本真经,是在人间种下无数文侠的种子,让刚柔相济的侠义精神,滋养每一寸山河!”
回到长安时,已是初夏,忆缘阁前的“侠义树”枝繁叶茂,白花已结成小小的青果,百姓们早已在阁前等候,手中捧着热茶与瓜果。悟空将岳不群送的“文侠同心”短剑挂在忆缘阁的正中央,与十七块信物、《九州侠义图》一同陈列,笑着对百姓们说:“乡亲们,这柄短剑是五岳剑派与江南文人送的,上面刻着‘文侠同心’,它告诉咱们,‘侠义’从来不是单一的模样,可以刚硬如剑,也可以温润如文;可以是轰轰烈烈的行动,也可以是润物无声的传递——只要咱们守住初心,各尽其能,这人间就永远是‘侠义之乡’,永远有温暖的光芒。”
此后,忆缘阁的“九州侠义全图”上,华山剑气台旁又添了一行小字:“剑胆护山河,文心传初心。”悟空时常带着“侠义队”,与文人墨客、江湖弟子、各地百姓们一同行走于山河之间,遇有恶霸便拔剑相向,遇有迷茫便以言相劝;敖丙则引江河之水,灌溉各地的良田,化解水旱之灾;哪吒教孩子们练习拳脚与写字,也教他们“侠者,既有护人的勇,又有爱人的心”;八戒与林守义的鱼丸摊,从长安开到了华山,又开到了九州各地,每一处都成了“文侠同心”的见证;沙僧则继续守护着忆缘阁,将每一段文侠故事记录成册,让剑骨文心的精神永远流传。
这年中秋,长安的百姓与江湖人、文人墨客、九州百姓代表齐聚忆缘阁前,举办了一场“文侠同心宴”。令狐冲与悟空切磋“文侠剑法”,剑风掠过“侠义树”的枝叶,落下满天青果;刘清音与仪琳师妹合奏《文侠同心曲》,琴音与百姓们的歌声、文人的吟诵声相合,回荡在长安的夜空;任我行与岳不群、柳敬亭一同在“侠义树”下埋下“文侠护民”石碑;林守义与苏婉娘则煮了一大锅福州鱼丸汤,分给在场的每一个人,热汤的香气里,满是人间的温暖与侠义。
唐僧站在“侠义树”旁,手中捧着《文侠同心录》,轻声说道:“各位乡亲,各位江湖朋友,各位文人同道,今日咱们齐聚于此,共庆中秋,也共守‘文侠同心’的信念。咱们当年误入笑傲江湖,不是为了成为一段传奇,而是为了让‘传奇’融入人间烟火——让‘侠’不再是江湖人的专属称谓,让‘文’不再是文人的专利,剑胆文心,本就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品质;守护山河,传递善意,本就是每个人都能践行的初心。”
悟空纵身跳到“侠义树”旁,金箍棒舞出一团金光,将这些年收集的十八块信物、《九州侠义图》与“文侠同心”短剑一同展现在众人面前:“乡亲们!江湖的朋友们!文人的朋友们!俺老孙告诉你们,真正的‘侠义’,从来不在武功秘籍里,不在笔墨纸砚里,而在你们的手里,在你们的心里!真正的‘取经’,从来不是走一条路,取一本书,而是在人间种下无数文侠的种子,让剑与文相融,让刚与柔相济,让每个人都能成为‘侠’,让每一段岁月都能留下温暖的痕迹!这就是咱们取到的‘真经’,这就是咱们守护的‘初心’,直到山河永在,直到人间皆安!”
中秋的月光洒在长安的街巷,也洒在忆缘阁的每一件信物上——华山的文侠短剑、江南的九州侠义图、恒山的禅茶木牌、泰山的同心玉佩、九州的同心令牌……都在月光下泛着温暖的光。百姓们的笑声、江湖人的剑声、文人的吟诵声、孩子们的欢闹声,在月光下交织在一起,汇成一曲“文侠同心昭日月,山河万里共初心”的乐章。取经队伍与江湖人、文人、百姓们的身影,在月光下拉得很长,他们知道,这便是“初心圆满”的最好模样——不是故事的结束,而是无数“侠义日常”的开始,是文侠相融、刚柔相济的人间,是永远有温暖、有希望的九州岁月,直到地久天长,直到初心永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