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游笑傲录·第一千零三十三章 鼎镇尘心融万法 侠贯穹苍度余生
长安的冬雪如絮,落在朱雀广场的“侠义鼎”上,积成一层薄白,却掩不住鼎身铭文的温润光泽。忆缘阁内,唐僧正将《侠义巡礼录》与前三卷典籍并排放于案上,四卷书册叠起,恰似九州山河的轮廓。悟空斜倚在暖炉旁,手中把玩着一枚裹着雪霜的桃核,那是巡礼归来时从泰山祭天台拾得,火眼金睛穿透窗棂的雪雾,忽见巷口驶来一队素衣车马,为首的老者身披鹤氅,手持一柄刻着“问道”二字的拂尘,竟是多年未见的风清扬。
“风老前辈!您怎么从华山深处出来了?”悟空纵身跃下台阶,金箍棒在掌心一转,卷起一阵清风,刚好拂去风清扬肩头的落雪。
风清扬捋了捋雪白长须,目光扫过广场上的“侠义鼎”,轻声道:“孙仙长!唐长老!老夫闭关多年,听闻九州侠义成风,文侠同心,薪火相传,特来赴一场‘问道之约’。江湖人常说‘无招胜有招’,老夫想问问诸位,这人间侠义,是否也有‘无招’之境?”
令狐冲与任盈盈随后而至,令狐冲的长剑上系着风清扬亲赠的剑穗,任盈盈怀中的竹琴裹着恒山禅茶布,琴身刻着新添的“问道”二字:“师父闭关前曾言,侠义的最高境界,不在招式,不在笔墨,而在本心。此次特邀了五岳掌门、任我行前辈、柳敬亭先生,还有各地少年弟子代表,就在忆缘阁外设‘问道坛’,让不同身份、不同年岁的人,共悟侠义真义。”
唐僧走到风清扬面前,双手合十:“风老前辈所言‘无招’,恰是侠义的本真。所谓无招,不是无迹可寻,而是心无挂碍,行随本心。当年我西行取经,执着于经文字句,误入笑傲江湖后才懂,真经不在纸上,而在行事之间;侠义不在名号,而在一念之间。这场问道之约,正是让众人剥去表象,直抵初心,理当前往。”
沙僧已开始布置“问道坛”,在忆缘阁前的“侠义树”下铺好毡毯,摆上恒山禅茶、江南糕点、西域干果,轻声道:“师父,问道需清净,弟子已用敖丙兄炼制的‘静心丹’熏过坛场,也备好了笔墨纸砚,以便记录诸位高论。”
敖丙则取出一个琉璃瓶,指尖凝聚水汽化作“悟道露”:“这‘悟道露’能清心明性,也能在雪天化作暖泉。咱们此问道,不求争高下,只求明本心,让这露水涤去杂念,让每个人都能悟得属于自己的侠义之道。”
次日清晨,雪后初晴,阳光洒在“问道坛”上,映得雪地泛着金光。九州各地的代表陆续而至:任我行依旧手持玄铁剑,剑身上的“护民为真”四字在阳光下耀眼;柳敬亭先生捧着新撰的《侠义问道赋》,书页间夹着几片银杏叶;仪琳师妹带着恒山弟子,捧着刚冲泡的禅茶;少年们则围在坛边,眼中满是求知的光芒;甚至有当年受过帮助的普通百姓,也带着自家的“侠义信物”赶来,想说说自己心中的侠义。
风清扬坐在坛中央的石凳上,拂尘轻挥,朗声道:“今日问道,不谈武功高低,不谈文采优劣,只论‘侠义’二字。老夫练剑一生,悟得‘无招胜有招’,是因为招式终有尽头,而本心无穷。诸位不妨说说,在你们心中,侠义究竟是什么?”
任我行走上前,玄铁剑往地上一点,沉声道:“在我看来,侠义是‘放下’。当年我执着于正邪之争、霸业之念,活得很累,也伤了不少人。遇见悟空、唐长老后,才放下执念,明白护民才是根本。所谓侠义,就是放下个人私欲,成全他人安宁。”
柳敬亭先生抚了抚书卷,轻声道:“在我看来,侠义是‘传承’。文人笔下的诗文,不是为了留名,是为了让后世之人知晓,曾有人为守护山河、温暖人间而努力。侠义如笔墨,能跨越岁月,让初心代代相传,永不褪色。”
仪琳师妹捧着禅茶,轻声道:“在我看来,侠义是‘慈悲’。不必惊天动地,不必身怀绝技,遇见他人有难,伸手帮扶;看见他人痛苦,心生怜悯。一碗热汤,一句安慰,一次搀扶,都是侠义。就像这禅茶,平淡却能润心,微小却有力量。”
一个江南绣娘走上前,手中捧着当年绣的“护民图”:“在我看来,侠义是‘坚守’。当年护堤时,我只是个普通妇人,不懂武功,不会诗文,只能熬夜绣图鼓舞人心。我觉得,侠义就是在自己的岗位上,做好该做的事,守住该守的人,日复一日,不离不弃。”
少年风清越握着腰间的“侠义佩”,朗声道:“在我看来,侠义是‘担当’。前辈们为我们铺好了路,我们不能只享受安宁,要接过责任,守护身边人,守护九州山河。就像师父教我的,剑可护己,亦可护人,这便是少年人的担当。”
众人你一言我一语,所言各异,却都离不开“初心”二字。唐僧坐在坛边,静静听着,时不时为众人添上一杯禅茶,待议论稍歇,他轻声道:“诸位所言,皆是侠义,却也皆是‘一斑’。侠义如天地,包罗万象,可大可小,可刚可柔;如流水,遇方则方,遇圆则圆,却始终不改向东之势;如这‘侠义鼎’,看似厚重,实则由无数平凡的善举铸就;如这冬雪,看似冰冷,却能滋养春芽,带来希望。”
他站起身,走到“侠义鼎”前,指尖抚过鼎身铭文:“风老前辈问侠义是否有‘无招’之境,贫僧以为,这‘无招’便是‘无我’。放下‘我是侠客’的执念,放下‘我要行侠’的刻意,让侠义融入血脉,成为本能。饿了便食,渴了便饮,见难便帮,遇恶便阻,如呼吸般自然,如心跳般不息。这便是‘无招胜有招’,也是侠义的最高境界。”
风清扬眼中闪过赞许之光,拂尘一挥:“唐长老所言极是!老夫练剑,曾执着于‘无招’的招式变化,如今才懂,真正的‘无招’,是心无‘我’念,行随本心。侠义亦是如此,不必刻意标榜,不必追求功绩,只凭一颗纯粹之心,做该做之事,便是真侠义。”
悟空纵身跃至“侠义树”上,金箍棒化作一道金光,在雪地写下“无我”二字,朗声道:“俺老孙以前觉得,侠义是打妖怪、降恶魔,是惊天动地的壮举。可走过这一路,见了这么多人,才懂风老前辈和师父的意思!当年大闹天宫,我是‘有我’的,只想着自己痛快;如今守护九州,我是‘无我’的,只想着百姓安宁。所谓‘无我’,不是失去自我,是把‘小我’融入‘大我’,把个人得失,放在九州安宁之后!”
他说着,金箍棒轻点,雪地中的“无我”二字化作无数光点,飘向在场每个人的眉心:“你们看!这‘无我’之心,人人皆有,只是被私欲、被杂念蒙蔽。只要拂去尘埃,初心自现,侠义自存!就像这雪后的阳光,总能穿透云层,照亮大地!”
令狐冲走到坛中央,长剑出鞘,剑身在阳光下泛着寒光,却没有丝毫凌厉之气:“我师父传我独孤九剑,教我‘无招胜有招’,我曾以为是让我天下无敌。如今才懂,这剑法的真谛,是‘利他’。剑可伤人,亦可护人,关键在于用剑之心。所谓侠义,就是让手中的剑、心中的文、身上的力,都用在‘利他’之上,这便是‘无招’的境界,也是‘无我’的初心。”
任盈盈拨动竹琴,《问道侠曲》的旋律流淌而出,琴音清越,似高山流水,又似人间烟火,既有“无我”的空灵,又有“利他”的温暖,引得众人纷纷静心聆听,坛场上一片安宁。
敖丙引“悟道露”化作清泉,在坛边汇成一汪小池,池中倒映着“侠义鼎”与众人的身影:“这池水如镜,能映人影,更能映人心。诸位不妨看看,池中倒影,是执着于‘我’的你,还是融入众生的你?侠义之道,如这池水,只有摒弃杂念,才能清澈见底,照见初心。”
哪吒带着少年们来到池边,轻声道:“我们少年人,心思纯粹,更易悟得‘无我’之道。不必想太多,只需记住,帮人不是为了名声,守护不是为了回报,只要心里觉得对,就去做。这便是最简单的‘无我’,最纯粹的侠义。”
林守义与苏婉娘在坛边支起大锅,煮着一锅“无我汤”,汤中没有名贵食材,只有普通的五谷杂粮,却煮得香气四溢。苏婉娘对众人说:“这汤没有复杂的配料,却能饱腹暖身。就像侠义,不必追求轰轰烈烈,平凡的善举,日常的坚守,更能滋养人心,更能体现‘无我’的境界。”
沙僧捧着笔墨,将众人的高论一一记录在《侠义问道录》上,每一笔都透着真诚,每一字都藏着初心。他轻声道:“所谓问道,不是为了找到唯一的答案,是为了让每个人都明白,侠义没有固定的模式,没有统一的标准,只要初心纯粹,行随本心,便是真侠义。”
日近黄昏,“问道坛”上的议论渐渐平息,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释然的笑容,似是悟得了属于自己的侠义之道。风清扬站起身,拂尘轻挥,朗声道:“今日问道,老夫受益匪浅。原来这人间侠义,比剑法更博大精深,比诗文更动人心魄。所谓‘无招胜有招’,所谓‘无我利众生’,便是侠义的真谛,也是人生的真谛。”
他走到唐僧面前,双手合十:“唐长老,孙仙长,诸位同道,老夫今日算是真正‘得道’了。这华山深处的闭关,不如人间烟火的历练;剑谱上的招式,不如百姓心中的初心。日后,老夫愿走出华山,与诸位一同守护九州,践行‘无我’侠义。”
任我行走上前,玄铁剑与令狐冲的长剑相击,发出清脆的声响:“从此,黑木崖与五岳剑派,再无正邪之分,只有‘无我’侠义,只有九州同心!”
柳敬亭先生提笔写下“无我为侠,利他为义”八个大字,贴在“侠义鼎”上:“愿这八个字,与鼎共存,与山河同在,警醒世人,不忘初心!”
百姓们齐声高呼:“无我为侠,利他为义!九州同心,侠义永存!”
声音震彻长安,回荡在九州大地。悟空纵身跃至“侠义鼎”顶,金箍棒舞出一团金光,将《九州侠义全录》《少年侠义录》《侠义巡礼录》《侠义问道录》的光芒汇聚,化作一道七彩光柱,直冲云霄,似在告知天地,侠义之道,已然圆满。
唐僧站在坛中央,望着眼前万众同心的身影,轻声道:“咱们当年误入笑傲江湖,从一场意外开始,以一场问道结束。这一路,我们走过山河,见过风雨,遇见过纷争,也收获了同心;我们执着过经文,也放下过执念;我们追求过真经,也悟得了真谛。”
“所谓真经,不是西天的佛典,是‘无我’的初心;所谓功德,不是成佛的果位,是‘利他’的行动;所谓取经,不是遥远的征途,是身边的日常。这江湖与人间,早已融为一体;这仙佛与凡人,早已同心同德。”
“从今往后,忆缘阁便是九州侠义的枢纽,‘侠义鼎’便是人间初心的象征。我们不必再执着于西行,不必再追求所谓的‘正果’,因为守护这片土地,守护这里的百姓,践行‘无我为侠,利他为义’的信念,便是最好的正果,便是最圆满的取经之路。”
雪又开始飘落,落在每个人的肩头,却挡不住心中的暖意。风清扬与令狐冲并肩而立,长剑相靠;任我行与岳不群相视一笑,前嫌尽释;柳敬亭先生与少年们一同吟诵《侠义问道赋》;林守义与苏婉娘将“无我汤”分给在场的每一个人;敖丙与哪吒望着漫天飞雪,眼中满是安宁。
悟空站在“侠义鼎”上,金箍棒直指苍穹,朗声道:“乡亲们!九州的朋友们!俺老孙告诉你们,这取经之路,我们走成了侠义之路;这江湖之行,我们化作了人间之行!真正的侠义,是‘无我’,是‘利他’,是融入血脉的本能,是刻入骨髓的坚守;真正的圆满,不是故事的结束,是无数‘侠义日常’的开始!”
“从今往后,俺老孙便是九州的守护者,唐僧师父便是初心的传讲者,八戒、沙僧、敖丙、风老前辈、令狐冲、任盈盈……我们都是百姓的朋友,是侠义的践行者!愿这九州大地,鼎镇尘心融万法,侠贯穹苍度余生;愿这人间烟火,永远温暖,永远安宁;愿这侠义精神,与天地同寿,与日月齐辉!”
夕阳西下,金色的余晖洒在“侠义鼎”上,洒在忆缘阁前,洒在每个人的脸上。百姓们的笑声、少年们的誓言、琴师的弹奏声交织在一起,汇成一曲“鼎镇尘心融万法,侠贯穹苍度余生”的乐章。
取经队伍的故事,在这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,却也开启了新的篇章。他们不再是西行的僧侣与徒弟,不再是误入江湖的过客,而是九州大地的守护者,是侠义精神的践行者。他们将与百姓们一同,在这片土地上,度过岁岁年年,守护着山河安宁,传递着人间温暖,直到地久天长,直到初心永存。而那座“侠义鼎”,将永远矗立在长安,镇着尘心,护着人间,见证着“无我为侠,利他为义”的永恒传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