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游笑傲录·第一千零三十九章 菩提无树照尘寰 侠义有根贯古今
长安的夏木已蔚然成荫,朱雀广场的“侠义鼎”被浓密的枝叶环抱,鼎身铭文在斑驳光影中若隐若现,那些跨越岁月的字迹,似与满城蝉鸣交织,化作人间最悠长的回响。忆缘阁内,八卷《侠义录》(新增《归心大典录》)整齐排列于案头,案上的荷花茶盏飘着清冽茶香,混着窗外传来的石榴花香,沁人心脾。悟空正蹲在阁前的“侠义树”下,用金箍棒拨弄着树洞里的小虫,火眼金睛忽然瞥见巷口驶来一队古朴的车马,为首的车帘掀开,走出一位身着麻布长衫的老者,竟是隐居多年的“江南怪侠”丹青生,身旁跟着令狐冲与任盈盈,三人手中皆捧着一卷泛黄的古籍。
“丹青先生!稀客稀客!江南的墨香,怎么飘到长安来了?”悟空纵身跃起,金箍棒在掌心一转,卷起一阵带着花香的清风,刚好拂去老者肩头的风尘。
丹青生抚了抚颔下短须,目光落在“侠义鼎”上,眼中满是感慨:“孙仙长!唐长老!老夫隐居江南多年,潜心整理历代侠义典籍,近日偶得一套《古侠志》,记载了先秦至晚唐的民间侠义故事。读罢才知,侠义二字,从来不是一时之风,而是贯穿古今的民族之魂。九州同道商议,要在长安举办‘古今侠义论坛’,邀诸位前辈与文人墨客、民间义士共话古今,让侠义之根更深,让归心之愿更久,特来相邀。”
令狐冲补充道:“风清扬师父、莫大先生、定闲师太已在整理各自门派的侠义传承记载,岳掌门与任我行前辈也邀约了各地‘侠义社’的老者,一同分享世代相传的侠义故事。林兄婉娘带着江南厨娘,正准备融合古今风味的‘侠义宴’;柳敬亭先生牵头,文人墨客们已备好笔墨,要将论坛高论汇编成《古今侠义论》;少年们则编排了‘古侠新传’歌舞,让古今侠义精神相映生辉。”
唐僧走到丹青生面前,双手接过《古侠志》,指尖抚过泛黄的书页,轻声道:“古者,今之鉴也;侠者,心之镜也。当年我们误入笑傲江湖,以己之力践行侠义,如今回望古今,才知我们不过是侠义长河中的一叶扁舟。所谓‘古今侠义论坛’,不是复古怀旧,是从先贤事迹中汲取力量,让侠义精神在传承中愈发醇厚。以古为鉴,可知兴替;以侠为镜,可明初心,理当前往。”
沙僧已开始布置论坛场地,在“侠义鼎”周围搭建起木质讲坛,讲坛两侧摆满了古今侠义典籍,既有《古侠志》这样的古籍,也有八卷《侠义录》这样的新编,台前摆放着整齐的案几,案上备好了笔墨纸砚与清茶。他轻声道:“师父,论坛需彰显古今交融之意,弟子已按‘古、今、未来’三层布置,邀请了饱读诗书的老者、践行侠义的壮年、朝气蓬勃的少年,让不同时代的侠义精神碰撞共鸣。”
敖丙则取出一个琉璃瓶,指尖凝聚水汽化作“鉴古露”:“这‘鉴古露’能清心明目,也能让人体悟先贤心境。我们此办论坛,既要回望过去,也要映照当下,让这露水既润古籍,也润人心,让古今侠义精神一脉相承。”
三日后,“古今侠义论坛”在朱雀广场隆重举行。九州各地的文人墨客、江湖同道、民间义士齐聚一堂,讲坛周围人头攒动,既有白发苍苍的老者,也有正值壮年的侠义践行者,更有满脸好奇的少年人,人人脸上都带着肃穆与期盼。
吉时一到,丹青生走上讲坛,手中捧着《古侠志》,朗声道:“今日,我们齐聚长安,共赴‘古今侠义论坛’。翻开这部《古侠志》,里面记载着‘路见不平拔刀相助’的市井侠客,记载着‘舍生取义救民于水火’的民间英雄,记载着‘不为名利只为心安’的无名义士。他们没有绝世武功,没有显赫声名,却用一言一行,诠释了侠义的真谛,让这精神穿越千年,依旧熠熠生辉。”
他翻开书卷,轻声诵读:“战国之时,有侠者聂政,为报知遇之恩,刺杀韩相侠累,后自毁面容,以防连累他人;晚唐之际,有民间义士张议潮,率领沙州百姓起义,收复河西十一州,护得一方百姓安宁……这些先贤,与今日的侠义同道一样,心中都装着‘护民’二字,这便是古今侠义的共通之处。”
台下众人听得入神,纷纷点头称是。柳敬亭先生走上讲坛,手持书卷,朗声道:“丹青先生所言极是。所谓侠义,古今同源,皆以‘向善’为根,以‘护民’为叶。古之侠者,逢乱世而守本心;今之侠者,处太平而传薪火。虽时代不同,境遇各异,但其心一也,其行同也。”
唐僧走上讲坛,手中捧着八卷《侠义录》,轻声道:“《金刚经》有云:‘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。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’ 侠义之道,亦复如是——本无古今之分,无门派之别,无仙凡之异,只在一念之间,一行之中。古之侠者,以剑护民,以义立身;今之侠者,以心传善,以行践诺。所谓古今交融,不是让古人的故事复刻,是让古人的初心延续。”
他望着台下众人:“当年我西行取经,以为真经是有形的经卷,误入江湖后才懂,真正的真经,是无形的侠义精神;真正的菩提,是人间的至善之行。这八卷《侠义录》,记录了我们这代人的侠义故事,而《古侠志》,则承载着先贤的初心。今日的论坛,便是要让这两股力量相遇,让侠义之根,深植于古今交融的土壤,生生不息。”
风清扬走上讲坛,手中握着一柄古朴长剑,轻声道:“老夫练剑一生,悟得‘无招胜有招’,今日读罢《古侠志》才懂,最高的剑意,自古便是‘护民’;最强的武功,从来都是‘向善’。古之侠者,剑出必为正义;今之侠者,剑藏亦守初心。这便是古今侠义的传承,不是招式的延续,是本心的相通。”
令狐冲与任盈盈并肩走上讲坛,令狐冲长剑出鞘,剑身在阳光下泛着寒光,却无丝毫凌厉之气;任盈盈拨动竹琴,琴音清越,与剑音交织,化作一曲《古今侠韵》。令狐冲轻声道:“古之侠者,逢乱世而挺身而出;今之侠者,处太平而坚守本心。我们今日所做的,不过是踏着先贤的足迹,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,传承着那份不变的初心。”
任我行手持玄铁剑,走上讲坛,高声道:“我任我行一生,历经沉浮,才懂侠义二字的重量。古之侠者,可为知己者死;今之侠者,可为万民而生。这便是侠义精神的升华,从个人恩怨,到家国天下;从江湖纷争,到人间安宁。”
岳不群也上前一步,君子剑直指苍穹:“古之侠者,重诺守信,一诺千金;今之侠者,坚守初心,矢志不渝。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侠义的核心从未改变,那便是‘利他’二字——利他人,利百姓,利九州。”
台下的民间义士们也纷纷发言。一位白发老者,是“侠义社”的老社长,他站起身,声音沙哑却坚定:“我祖父便是侠义之人,当年为护乡邻,与山匪搏斗,落下终身残疾。他常说,侠义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,是能帮一把就帮一把,能护一下就护一下。如今我教孙子也是如此,这便是我们家世代相传的侠义。”
一位年轻的“侠义社”成员说道:“我们这代人,是听着古侠故事长大的,也是看着唐长老、孙仙长他们的侠义之举成长的。我们要做的,就是把古之侠者的精神,融入今日的生活,让侠义成为一种习惯,一种本能。”
悟空纵身跃至“侠义鼎”顶,金箍棒化作万丈金光,在空中划出“古今同源”四个大字,金光散落,化作无数光点,飘向每个人的肩头。他朗声道:“俺老孙以前觉得,侠义就是打妖怪、降恶魔,是惊天动地的壮举。如今读了《古侠志》,听了诸位的话,才懂侠义从来都是‘于无声处听惊雷’——古之侠者,在乱世中守护一方安宁;今之侠者,在太平中传递一份温暖。这便是古今侠义的相通之处,是‘护民’的初心,是‘向善’的本能!”
他说着,金箍棒轻点“侠义鼎”,鼎身忽然焕发出耀眼的光芒,古老的铭文与新刻的字迹交相辉映,似在诉说着古今侠义的传承。“这‘侠义鼎’,刻着古之侠者的风骨,记着今之侠者的坚守,映着未来侠者的希望!愿我们以古为鉴,以今为基,让侠义精神贯古通今,直到永远!”
敖丙引“鉴古露”化作清雨,轻轻洒落在广场上,雨水温润,滋养着草木,也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。他轻声道:“水有源,故其流不穷;木有根,故其生不息。侠义精神,便是九州大地的源,是华夏民族的根。古之侠者为其浇水施肥,今之侠者为其修剪枝叶,未来之侠者为其播撒种子,方能让这棵大树枝繁叶茂,万古长青。”
哪吒带着少年们,在广场中央摆出“古今同心”的队形,他们手持木剑,齐声喊道:“古侠为鉴,今侠为行;初心不改,侠义永恒!”声音清亮,回荡在长安上空,引得众人纷纷附和。
林守义与苏婉娘带着厨娘们,端上了精心准备的“古今侠义宴”。每一道菜都蕴含着古今交融的深意:“聂政丹心”以红烧牛肉为主料,象征着侠者的忠勇;“议潮护疆”以烤羊腿为主菜,象征着义士的担当;“同心鱼丸”则延续了今日的侠义风味,象征着古今同心。苏婉娘笑着说:“这宴席,既有古之侠者的豪迈,又有今之侠义的温润,愿大家吃得尽兴,悟得侠义真谛。”
宴席开始,众人同桌共食,不分古今,不分老少,不分江湖与民间。老者们畅谈古侠故事,壮年人分享今日践行,少年们诉说未来期许。丹青生端着酒杯,走到唐僧面前,轻声道:“唐长老,今日论坛,让老夫受益匪浅。所谓侠义,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,是跨越时空的共鸣,是代代相传的坚守。”
唐僧微微一笑:“丹青先生所言极是。所谓古今,不过是时间的界限;所谓侠义,才是永恒的主题。古之侠者,用生命诠释初心;今之侠者,用行动延续使命。我们当年误入笑傲江湖,不过是在侠义长河中添了一朵浪花,而这长河,将永远流淌,滋养着九州大地,照亮着人间烟火。”
柳敬亭先生手持书卷,在广场上吟诵新写的《古今侠义赋》:“古侠已逝,风骨犹存;今侠在途,初心不改。剑胆传千古,文心照万代;九州同心处,侠义永不衰……”赋文朗朗上口,字字句句都道尽了古今侠义的传承与共鸣,引得众人纷纷叫好。
论坛持续至黄昏,夕阳的余晖洒在朱雀广场,洒在“侠义鼎”上,洒在每个人的脸上。众人围坐在“侠义树”下,听着老者们讲述古侠故事,看着少年们模仿古侠练剑,脸上都带着安宁与坚定。
风清扬望着天边的夕阳,轻声道:“老夫活了一辈子,从未见过这样的景象——古今侠义精神交融,老中青三代同心,这便是最圆满的江湖,最安宁的人间。”
令狐冲与任盈盈并肩而立,任盈盈靠在令狐冲肩头,轻声道:“往后,我们便守着这份古今传承,让侠义精神永远流传,让人间烟火永远温暖。”
悟空纵身跃至“侠义鼎”顶,金箍棒舞出一团金光,将《古侠志》与八卷《侠义录》的光芒汇聚,化作一道冲天光柱,直冲云霄,似在告知天地,古今侠义,一脉相承。他朗声道:“乡亲们!九州的朋友们!俺老孙告诉你们,这古侠的故事,再动人也比不过今日的坚守;这古籍的记载,再详实也比不过当下的行动!所谓古今侠义,不是让我们复刻古人的事迹,是让我们传承古人的初心;不是让我们留恋过去的荣光,是让我们创造未来的传奇!”
“从今往后,这‘侠义鼎’便是古今侠义的见证,这忆缘阁便是初心传承的枢纽。我们要以古侠为鉴,以今为基,让侠义精神贯古通今,让人间至善光照千秋!俺老孙、唐僧师父、八戒、沙僧、敖丙、风老前辈、令狐冲、任盈盈、丹青先生……我们会永远守护着这份传承,守护着这片土地,守护着这里的百姓,直到地久天长,直到永恒不灭!”
夕阳的余晖洒在长安,洒在“侠义鼎”上,洒在每个人的脸上。众人的笑声、歌声、琴音、剑声交织在一起,汇成一曲“菩提无树照尘寰,侠义有根贯古今”的乐章。
取经队伍的故事,在这里迎来了最深厚的沉淀。他们不再是西行的僧侣与徒弟,不再是误入江湖的过客,而是古今侠义的传承者,是人间至善的守护者。他们将与九州百姓、江湖同道一同,在这片土地上,守着古今传承的初心,传着贯穿千年的侠义,让这精神如山河般不朽,如日月般永恒,直到地老天荒,直到永恒。
而那座“侠义鼎”,那棵“侠义树”,将永远矗立在九州大地之上,见证着古今侠义的永恒传承,光照千秋,万代不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