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去秋来,唐嫣然的《药香图》在市美术馆展出后引发热议,不少中医机构联系她定制文化墙绘。何辛夷看着妻子在艺术领域渐入佳境,既骄傲又心疼她熬夜赶工的疲惫。这天深夜,他端着一碗银耳雪梨羹推开画室门,却见唐嫣然蜷在沙发上睡着了,手边还攥着半干的画笔。
他轻手轻脚给她盖上毛毯,目光落在画架上的新作。那是一幅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组画,其中“谷雨”篇章里,嫩绿的桑叶与药锄相映成趣,画面右下角题着小字:“辛夷言,谷雨采桑宜养肝”。何辛夷唇角微扬,妻子总爱将他随口说的中医小知识融入画作。
第二日清晨,唐嫣然在煎药声中醒来。循着药香来到厨房,见何辛夷正往砂锅里添料,白大褂下摆还沾着昨夜未掸净的颜料。“醒了?最近你咳嗽多,这是润肺止咳的方子。”他转身舀起一勺药汁吹凉,“张嘴。”
唐嫣然听话地喝下,皱着眉打趣:“何大夫,你这投喂方式和哄小孩吃药似的。”
“在我这儿,你永远是需要被照顾的小朋友。”何辛夷笑着刮她鼻尖,突然想起什么似的,从口袋掏出两张票,“下周末有个故宫中医药文物特展,一起去?”
展览那日,两人穿梭在泛黄的医书典籍与古朴的药具之间。唐嫣然对着明代手绘《瘟疫论》图谱看得入迷,何辛夷则在一旁轻声讲解:“这幅图里的防疫香囊配方,现在改良后依然有效。”
“那我们回去复刻一个?”唐嫣然眼睛发亮,“正好我的新系列想加入非遗元素。”
何辛夷宠溺地点头。当晚回家,两人便在书房捣鼓起药材。唐嫣然负责设计香囊纹样,将传统云纹与银杏叶结合;何辛夷则按古方称量药材,苍术、藿香、艾叶的香气渐渐弥漫整个房间。
“辛夷,你看这样配色怎么样?”唐嫣然举着绣好的香囊胚子凑过来,发梢扫过他的脖颈。何辛夷偏头时,两人不经意间碰了下鼻尖,气氛瞬间变得暧昧。
正在这时,医馆打来紧急电话,有位老患者突发急症。何辛夷匆匆换好衣服,临走前在她额头落下一吻:“等我回来。”
唐嫣然望着他离去的背影,忽然有了灵感。她铺开宣纸,将方才温馨的场景勾勒下来:暖黄的灯光下,两人俯身制作香囊,药罐在炉火上冒着袅袅白烟,空气中浮动着细密的金线,仿佛把时光都织成了锦。
此后数月,这幅名为《药香织锦》的作品成了唐嫣然最珍视的创作。而何辛夷也悄悄筹备着惊喜——他联合几位老中医,将唐嫣然画作里涉及的中医药知识整理成册,配上她的原画,准备出版成科普绘本。
当精装样书送到唐嫣然手中时,她翻看着自己的画作与丈夫撰写的专业解说,眼眶渐渐湿润。封底印着一行小字:“以药为引,以画传情,此乃我们的生命之书”。
某个梅雨季,唐嫣然在整理旧物时,翻出恋爱时何辛夷送她的第一束花——那是用辛夷花扎成的花束,如今花瓣虽已干枯,却仍保留着温柔的粉紫色。她突发奇想,将花瓣碾碎调入颜料,创作出一组名为《时光标本》的系列画,每幅都藏着他们生活的片段:药罐里升起的白雾化作山峦,诊脉时的银镯子变成溪流,就连医馆的木质牌匾都成了画中的古桥。
这些画作在一次公益拍卖会上被拍出高价,唐嫣然与何辛夷商量后,将所得款项全部捐给偏远山区的医疗站。捐赠仪式那天,孩子们举着写有“谢谢医生叔叔和画家阿姨”的纸牌,何辛夷揽着唐嫣然的肩,轻声说:“你看,我们的热爱正在治愈世界。”
暮色中,两人并肩走向停在路边的车。唐嫣然忽然停下脚步,指着天边的晚霞:“辛夷,那片云好像你熬的药汤。”何辛夷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去,橙红色的云彩氤氲在天际,恍惚间竟真的闻到了熟悉的药香。
他牵起她的手,十指相扣:“不如就画下来?这次我当你的专属药引模特。”
笑声穿过街巷,与药香、墨香一起,融进了万家灯火里。在往后漫长的岁月中,他们的故事仍在继续,每一笔绘画都浸润着药香,每一味中药都承载着深情,共同谱写出一曲关于爱与坚守的永恒乐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