话本小说网 > 轻小说 > 喵小洛的日记
本书标签: 轻小说  分享心事  心情日记   

老北京的规矩

喵小洛的日记

——在北京,我们小时候不知道什么是美国式自由,

  只知道天黑了,和小伙伴儿在胡同玩儿弹球儿,

  我妈会隔着整条胡同喊我回家吃饭,

  ——在北京,我们小时候经历过中国式宠爱,

  更留下了很多老一辈儿人的规矩。

  小时候,最动听的一句话:别拦着,给孩子的!

  最悲剧的一句话:来,妈先帮你存着!

  每到春节到能听到这两句话,

  开始很不理解,为什么我的压岁钱总被我妈收着?

  长大后才明白:因为家长怕我们乱花钱。

  是的。在北京,节省不浪费是一种美德,一种规矩。

  ——在北京,打小儿我们的第一堂课就是规矩。

  北京孩子从小就有一个意识,如果出去被人说:

  这谁家的孩子怎么这么不懂规矩!家长没教好!

  听到这些,那真是比打脸还难受。

  ——在北京

  爸妈从小告诉我:见面叫人,这是规矩。

  北京孩子小就被家长灌输这么一理念,见面叫人!

  尤其是遇到长辈,咱小辈儿必须先开口打招呼。

  一句“您吃了吗?”这种礼貌是打小儿养成的,

  亲切、自然,街坊四邻的关系多么融洽。

  ——在北京

  爸妈从小告诉我:对长辈说“您”,这是习惯。

  ——在北京,“您”是一种敬语,一种礼貌。

 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:不许跟长辈你我他仨,显得没大没小,缺家教。

  北京孩子打小儿被教育,对长辈,必须说“您”。

  听到“您”的称呼,心里热乎、亲切、舒坦,这是一种尊重。

  ——在北京

  爸妈从小告诉我:一声“师傅”,这是尊称。

  ——在北京,无论男女老少,有事想问要喊师傅。

  比如打听道儿,您要说:“师傅,请问这个地方怎么走?”

  北京人找人帮个忙什么的特别忌讳用“喂”,

  谁要是找我问路说“喂”,就算知道我也不告诉他。

  ——在北京

  爸妈从小告诉我:在外面要谦让,别惹事。

  不知道北京孩子有没有这样一种经历,

  但凡小时候在外面打了架,惹了事,爸妈一准儿说我。

  甭管我的错还是对方的错,

  耳朵一提拉,揪着回家就是一顿臭骂。

  北京家长不护短儿,对孩子的教育大大方方,

  坦荡做人,厚道待事,这是规矩。

  ——在北京

  爸妈从小告诉我:饭桌上,要有规矩。

  吃饭时,老人如果没有动碗筷,晚辈是不能动碗筷的。

  饭桌上不能吧唧嘴,在饭桌上吧唧嘴是被人嫌弃的。

  用筷子夹菜,只能夹盘子表面上的菜,不能用筷子翻来翻去。

  吃完饭,碗里要一干二净,不能剩饭,浪费可耻。

  没有规矩不行!

  ——在北京,无论生在富裕还是贫穷的家庭

  爸妈从小告诉我的规矩太多太多,

  而我们这一代对下一代一样要按“新规矩”

  让他们也记住了下面的话!

  ——在北京,爸妈从小告诉我:

  约人要提前一天说,这样对方能提前安排好其他事儿。

  ——在北京,爸妈从小告诉我:

  不要在座位上面抖腿!

  ——在北京,爸妈从小告诉我:

  在地铁上,不要一个人靠着扶栏,别人会没地方扶。

  ——在北京,爸妈从小告诉我:

  别人在休息的时候,要懂得安静二字。

  ——在北京,爸妈从小告诉我:

  咳嗽打喷嚏时,请及时用手捂住。

  ——在北京,爸妈从小告诉我:

  借钱及时还!还不了请及时打招呼,让对方知道你没忘记。

  ——在北京,爸妈从小告诉我:

  看电影请保持安静,别踢前面人的椅子。

  ——在北京,爸妈从小告诉我:

  饭桌上即使偏爱哪道菜,也不要一直只吃那道菜。

  ——在北京,爸妈从小告诉我:

  在公共场合看视频,玩游戏等请戴上耳机!

  ——在北京,爸妈从小告诉我:

  别人在输密码时,请自觉走开或将脸转向另一侧。

  ——在北京,爸妈从小告诉我:

  有人夹菜时,请不要转桌。

  在北京,爸妈从小告诉我:

  排队的时候,扎马尾的女同志不要来回甩头。

  ——在北京,爸妈从小告诉我:

  聚会的时候,请不要自顾自低头玩手机。

  ——北京的规矩还有很多,作为北京人,咱的老规矩不能丢!

  这些规矩透着人与人之间的那份和谐美好,这也是老北京的为人之道!

  仔细想想,咱北京人一直都在延伸着这种精神,而这种精神来源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小小的家庭氛围,也是父母那一辈儿的人带给我们的经历积累。回首往事,童年虽早已过去,但至今仍然记得那些打小儿学来的规矩。

上一章 北京话vs普通话 喵小洛的日记最新章节 下一章 老北京歇后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