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大学时光的推进,明夕和路栖迟逐渐步入专业课程的深入学习阶段,他们各自面临着不同的专业难题,但始终相互鼓励,携手前行。
路栖迟的摄影专业课程愈发注重对艺术理论和创作技巧的深度挖掘。在一门关于摄影美学的课程中,教授要求学生们创作一组具有深刻内涵且风格独特的摄影作品,以此来展现对特定主题的理解。路栖迟选择了“时间的痕迹”作为主题,试图通过镜头捕捉时间在物体和人身上留下的印记。
然而,在创作过程中,路栖迟遇到了瓶颈。他拍摄了大量的照片,却总觉得无法精准地传达出他心中对于“时间的痕迹”的感悟。那些照片要么过于直白,缺乏艺术的深度;要么过于晦涩,让人难以理解。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创作方向是否正确,陷入了深深的自我否定之中。
“夕夕,我是不是根本就不适合这个主题?为什么我拍出来的照片总是达不到我想要的效果?”路栖迟满脸沮丧地对明夕说道。
明夕心疼地看着路栖迟,握住他的手说:“栖迟,别灰心。我觉得你只是暂时遇到了困难,每一个优秀的摄影师都会经历这样的阶段。或许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思考,你可以试着去观察一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,比如老房子墙角的青苔,它随着时间慢慢生长,那就是时间留下的痕迹呀。”
听了明夕的话,路栖迟若有所思。他决定重新寻找灵感,走出校园,来到城市的老街。这里有许多古老的建筑,岁月在它们身上留下了斑驳的印记。路栖迟穿梭在狭窄的街道中,仔细观察着每一个角落。他拍摄了破旧墙壁上脱落的墙皮,拍摄了历经风雨侵蚀的石板路,还拍摄了坐在门口晒太阳的老人脸上那一道道皱纹。
与此同时,明夕在传媒专业的学习中也遇到了挑战。在新闻写作课程中,教授强调新闻报道要具备深度和批判性思维,能够挖掘出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。明夕在撰写一篇关于校园社团活动商业化现象的报道时,发现自己很难从复杂的现象中梳理出清晰的逻辑,并且难以提出有建设性的观点。
“栖迟,这篇报道我改了好几遍,还是觉得不满意。我不知道该怎么深入分析这个问题,感觉自己的思维很局限。”明夕苦恼地向路栖迟倾诉。
路栖迟放下手中的相机,认真地听明夕讲述她的困扰。然后,他说道:“夕夕,或许你可以先对不同社团进行分类,分析不同类型社团商业化的程度和方式有什么不同。再采访一些社团成员、指导老师以及学校管理层,从不同角度了解他们对社团活动商业化的看法。这样可能会让你的报道更加全面和深入。”
明夕听后,眼前一亮:“对哦,我怎么没想到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呢!谢谢你,栖迟,你总是能给我很好的建议。”
在路栖迟努力寻找摄影灵感的过程中,明夕也在按照路栖迟的建议重新整理采访资料,撰写报道。她采访了各种类型社团的负责人,了解他们商业化的动机和遇到的问题;采访了指导老师,听取他们对社团商业化利弊的分析;还采访了学校管理层,了解学校对于社团商业化的政策和态度。
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,路栖迟终于完成了他的摄影作品。这组作品通过细腻的画面和独特的视角,生动地展现了“时间的痕迹”这一主题。照片中,老房子的沧桑、石板路的磨损以及老人脸上的皱纹,都仿佛在诉说着时间的故事。当他把作品拿给教授和同学们看时,大家都给予了高度评价。
“路栖迟,你这组作品真的太棒了!从这些照片中,我能深刻感受到时间的力量和生命的变迁。”教授赞许地说道。
而明夕撰写的关于校园社团活动商业化现象的报道也获得了成功。她的报道逻辑清晰,观点深刻,不仅分析了社团活动商业化的现状和问题,还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。这篇报道在校报上发表后,引起了学校师生的广泛关注和讨论。
在面对专业难题的过程中,明夕和路栖迟相互鼓励、相互启发,共同克服了困难。他们明白,在追求知识和梦想的道路上,难免会遇到挫折,但只要彼此相伴,就有勇气和力量去战胜一切。这段经历也让他们的感情更加深厚,他们期待着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,继续携手面对更多的挑战,共同成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