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掌声仿佛还在耳畔回响,顾言卿却蜷缩在开往山区的绿皮火车角落。窗外的风景,将城市的霓虹远远抛在身后。手机在背包里不断震动,是经纪人发来的演出邀约和媒体采访请求,他却将其调成静音,任由那些急切的消息沉入黑暗。
颜子衿的话在脑海中反复盘旋:“你还记得小时候,在田野里随性创作的快乐吗?” 那个画面突然变得清晰 —— 十二岁的夏天,蝉鸣聒噪,他捡起枯枝敲打着溪边的鹅卵石,和伙伴们一起哼出不成调的曲子,笑声惊飞了芦苇丛中的白鹭。而如今,他的每一个音符都被期待与压力束缚,像是困在精致琴房里的金丝雀。
抵达小镇时,细雨初歇。青石板路上还残留着水洼,倒映着黛青色的山峦。顾言卿租下半山腰一座老旧木屋,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,霉味混着陈年木香扑面而来。他简单收拾一番,将带来的便携式电子琴摆在窗边,这里能望见整片山谷,晨雾缭绕时,宛如一幅流动的水墨画。
清晨,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,顾言卿被窗前的鸟鸣唤醒。推开窗,一只画眉鸟歪着头与他对视,不远处的山涧传来潺潺水声。他抱着琴走到溪边,席地而坐,指尖无意识地在琴键上滑动,溪水撞击石头的叮咚声、风吹过竹林的沙沙声,与琴音渐渐融合。那一刻,他忽然想起童年时在溪边玩耍的无忧无虑,紧绷许久的神经终于缓缓松弛。
午后,他常漫步在山间小径。踩着落叶,听着脚边松鼠窜动的窸窣声,偶尔驻足观察野花上停留的蝴蝶。有次暴雨突至,他躲进山洞,听着雷声在山谷间回荡,雨水顺着洞口滴落,节奏竟与心中的旋律完美契合。他掏出笔记本,借着手机微弱的光,快速记下突如其来的灵感,字迹潦草却充满力量。
夜晚,木屋的油灯摇曳。顾言卿坐在摇椅上,翻看着童年时的乐谱。那些用蜡笔绘制的音符、画着笑脸的休止符,让他忍不住轻笑。原来音乐最初的模样,不过是内心情绪的自然流淌。他轻抚琴键,从简单的童谣开始弹奏,月光透过木窗洒在琴键上,仿佛为每一个音符镀上银边。
随着日子推移,顾言卿的心态悄然发生变化。他不再执着于创作出 “超越维也纳” 的作品,而是享受与自然对话、用音乐记录生活的过程。有天傍晚,他在山坡上看日落,橙红色的晚霞将天空染成梦幻的色彩,归巢的鸟儿成群掠过。他迫不及待跑回木屋,手指在琴键上飞舞,一首充满自由与希望的曲子倾泻而出,那是独属于这片山林、独属于此刻心境的旋律。
当经纪人终于联系上他时,顾言卿正躺在草地上,望着满天繁星。“顾老师,有个国际音乐节邀请您压轴演出……” 对方的声音里满是期待。顾言卿却笑着婉拒:“暂时不用了,我还想在这里多待一段时间。” 电话那头陷入短暂的沉默,随后传来理解的叹息。
在这个宁静的山区小镇,顾言卿不仅找回了对音乐的纯粹热爱,更收获了内心的平和与坚定。他知道,真正的音乐不需要刻意迎合他人的期待,而是要忠于自己的灵魂。当他再次提起笔,为新作品构思时,笔下的音符不再沉重,而是带着山间清风的轻盈,带着溪流般的灵动,带着他对生活最本真的热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