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更鼓过,御街灯火阑珊,唯有督察司朱窗透出一片炽白。瑄王披着夜露而来,蟒袍下摆已被雨水打湿。他放轻脚步跨进门槛,便看见——案前,昭宁伏在卷宗堆里,额前碎发被灯火烘得微卷;
太子与安王各据一角,一人执笔,一人按剑,袖口沾满墨痕;
沈溯倚柱而立,怀里还抱着未合鞘的长刀;
少年书吏、缇骑、暗卫,三十余人,或蹲或站,在纸山中穿梭,像一群不眠的工蚁。瑄王心头一紧,抬手示意众人免礼。他走到昭宁身后,掌心覆在她发顶,声音低哑却带着笑:
苏砚,瑄王小崽子们,案子再多,也得让骨头歇歇。”
苏韫“五王叔,还差二十卷就分完类了。”
楚淮王爷,我们这才第一个通宵以后还是未知
太子,苏絮“叔父,侄儿不累。”
苏珩,安王“叔,您当年三天三夜不睡守关,我们这才哪儿到哪儿。”
瑄王摇头,解下自己的披风,随手往案上一铺,把昭宁按坐在披风上
苏屿爹,您当年三天三夜守关,我们在这算什么啊!
苏砚,瑄王“都坐,都坐!今夜我守灯,你们眯半个时辰,谁敢再动,我明日就奏请陛下,把你们通通赶去睡三天。”
灯火映在他眼底,像当年北疆烽火,却多了三分柔软。
少年们相视一笑,终于放下笔,靠着案角、柱根,沉沉睡去。瑄王坐在门槛,背对灯海,手执酒壶,一口一口慢慢啜。
雨声敲瓦,灯火未灭,他低声哼起旧年军歌,替侄儿们守到天明。
次日早朝
永昭十九年·正月十六
卯正三刻,景阳钟九响,百官肃立。瑄王着朝服,佩剑未解,出班奏曰:
苏砚,瑄王“陛下—— 昨夜三更,臣巡城至督察司,见其灯火通明,太子、安王、昭宁并司中吏员三十余人,通宵理卷,案牍如山。 太子执笔不辍,安王按剑守夜,昭宁亲核细目,众吏奔走无怠。 臣恐其过劳伤身,劝令暂歇,而诸殿下皆言‘案急民急,不敢少懈’。 伏望陛下体恤,酌拨人手,以分其劳;并赐羹汤,以慰其勤。”
皇帝闻奏,目光先落在太子、安王、昭宁身上,继而朗声:
苏玄“太子、安王、昭宁,昼夜为国,朕心甚慰。 即日起—— • 东宫再拨书吏四十名; • 龙武军调精骑一百,轮值守夜; • 御膳房日供羹汤两次,毋使饥乏; • 卷宗先由大理寺初分,再送督察司复核,以免壅滞。 诸卿仍须保重,朕赐七日一休沐,不得违旨!”
太子、安王、昭宁齐出班谢恩。
百官齐呼:“陛下仁明,殿下忠勤!”退朝钟起,晨曦映在少年们脸上——
像两柄未出鞘的剑,终得片刻安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