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二十三章:合理规划应对修复难题
何紫苏提出的将修复受损区域先关起来,优先使用能用区域的方案,为解决当前的修复难题提供了一个务实的思路。团队迅速根据这一方案制定了详细的实施计划。
对于暂时关闭的修复区域,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,告知游客该区域正在进行修复工作,出于安全和保护目的禁止入内。同时,利用现代科技手段,如 3D 建模、虚拟现实(VR)技术,对这些受损区域进行数字化重建。游客可以通过景区内的电子设备或手机应用程序,以虚拟的方式参观这些区域,了解其历史风貌和修复进展。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游客的好奇心,还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。
在资金筹集方面,基金会加大了宣传力度,着重强调受损古建筑修复的紧迫性和重要性。制作专门的纪录片,记录古建筑群的历史变迁、受损现状以及修复团队的努力,在各大媒体平台播放,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共鸣。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,开展新一轮的募捐活动。线上,在各大众筹平台推出修复专项募捐项目,设置丰富多样的捐赠回馈,如捐赠者名字刻在修复纪念墙上、获得修复过程独家影像资料等。线下,与企业、商会等合作,举办慈善晚宴、文化拍卖会等活动,吸引更多有实力的机构和个人参与捐赠。
此外,基金会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。整理详细的修复项目报告,向相关部门申请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。同时,与政府合作开展一些文化产业项目,如以古建筑为背景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、文化主题影视拍摄等,通过产业发展反哺古建筑修复工作。
针对修复周期长的问题,优化修复流程。修复专家委员会对每个修复环节进行重新评估,去除一些不必要的繁琐步骤,在保证修复质量的前提下,提高工作效率。将修复项目进行细分,按照重要程度和紧急程度排序,优先安排人力和物力对关键部位和急需修复的区域进行施工。同时,加强与各方面的沟通协调,确保修复材料和设备能够及时供应,避免因物资短缺导致的工期延误。
然而,在实施这些措施的过程中,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。部分游客对虚拟参观的接受度不高,认为无法替代实地游览的体验。而且,在与政府合作开展文化产业项目时,面临着利益分配和项目审批等复杂问题,给修复工作的推进带来了一定的阻碍……(接下来咱们一起想想何紫苏和团队如何应对这些新出现的问题,继续推动故事发展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