楚翊萱带着君墨染和楚凌霜,微服出巡,深入民间。暮春的细雨将青石板路浇得发亮,三人混在挑着菜担的农妇、背着竹篓的樵夫中间,却被眼前景象刺痛了双眼。瘦骨嶙峋的孩童在街角捡拾烂菜叶,老妪拄着拐杖在官衙外哭诉新收的田赋,茶馆里此起彼伏的叹息声,无一不在诉说着百姓生活的困苦。当他们听到商贩压低声音咒骂“层层盘剥何时休”时,楚翊萱攥紧腰间玉佩,那是女皇亲赐的信物,此刻却灼得她掌心发烫。
原来,这些年来,由于一些官员的贪污腐败,百姓们的赋税越来越重,生活变得十分艰难。沿途所见,粮仓里堆满本该救济灾民的陈米,却被贴上“损耗”标签转运私宅;本该修缮河堤的官银,最终成了知府宅邸里的太湖石。楚翊萱心中十分难过,她在破庙中铺开宣纸,将所见所闻一一记录,烛火映着她坚毅的眉眼:“若不能还百姓清平,我楚翊萱誓不罢休。”
于是,她和君墨染、楚凌霜一起,开始在民间展开调查,搜集那些贪污官员的罪证。三人乔装成盐商、账房先生和江湖郎中,深入各个州县。君墨染以精湛的医术为百姓义诊,借机打探官员私宅的异常;楚凌霜则凭借机敏在赌场周旋,从醉醺醺的师爷口中套取账本线索。然而,调查并非一帆风顺。当他们试图获取某位县令贪墨漕银的证据时,突然遭遇蒙面杀手袭击,楚翊萱的肩头被利刃划伤,鲜血浸透了粗布衣衫。但他们并没有放弃,在当地义士的帮助下,他们将账本残页藏进空心竹筒,辗转千里送回京城。经过三个月的日夜奔波,他们终于掌握了足够的证据,将十五名涉案官员一网打尽。公堂之上,当铁证如山的账本被呈递,那些平日作威作福的官员瘫倒在地,百姓们的欢呼声震得房梁上的积尘簌簌落下。
随后,楚翊萱又向女皇陛下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,包括减轻赋税、惩治腐败、发展农业等。她在奏折中详细绘制了新的赋税计算图表,附上各地土壤勘测报告,甚至提出设立“巡按御史”制度以监督官员。女皇陛下翻阅着这份浸满心血的奏章,看着楚翊萱熬红的双眼,终于点头:“准奏!”诏令颁布那日,京城百姓自发在朱雀大街燃放鞭炮,孩子们举着写有“新政惠民”的灯笼奔跑,街边茶摊的说书人正讲着“三侠查贪”的传奇故事。
这些改革措施得到了百姓们的热烈拥护,他们的生活逐渐得到了改善,对朝廷的不满也渐渐消失。田间新修的水渠潺潺流淌,百姓们在新开垦的荒地上种下稻种;商贾们在清明的商税制度下,放心地将货物运往各地。一年后的秋收时节,楚翊萱乔装来到乡间,看见农妇们将新米装进粮仓,孩童们追着彩蝶嬉笑,老翁捧着新酿的米酒感慨:“好久没这样踏实的日子了。”
在楚翊萱等人的努力下,京城内外的局势终于得到了平息。百姓们安居乐业,国家又恢复了往日的繁荣。楚翊萱和君墨染也因此受到了百姓们的爱戴和尊敬。每逢生辰,总有百姓从百里外送来手工绣品和土产,街头巷尾的歌谣里,“楚女青天”的故事越传越广。
然而,楚翊萱知道,国家的治理并非一蹴而就,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。她在书房悬挂起大幅舆图,用朱笔标注着尚未完善的区域:漕运堵塞的河道、边疆不稳的部族、学堂不足的州县……窗外,君墨染捧着新收的民情奏折走来,烛火将两人的身影叠映在舆图之上。她决定继续努力,为大楚王朝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。而君墨染也始终陪伴在她身边,与她一起面对未来的挑战,正如他们初次相遇时,在烽火中许下的誓言——愿以赤诚之心,护这万里山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