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偷工减料的先帝棺椁,一个四处渗水的地下寝宫。
这别说宝儿了,你就说谁能不自我怀疑一下。
【千万别告诉我,这工部还有人敢对帝王棺椁下手......这人得是什么胆子啊....】宝儿是真佩服了,虽然现在她不知道是谁动了手脚,但是她能肯定一点,那就是....谁家也不能给先帝的棺椁这么凑合。
【宝儿,你快看,藏海他在那看什么呢?】系统小猫不过扫了一眼光幕,结果就觉得藏海那眼神怎么看着古古怪怪的。
宝儿看了过去,随后便明白了【他在看地宫的渗水情况.....】
地宫渗水.....
嘶~
宝儿突然想起了一件事。
据《清皇陵地宫亲探记》记载,乾隆皇帝这座耗时 9 年建成的豪华地宫,早在乾隆十七年竣工时就出现了渗水问题。
当时乾隆皇帝紧急召见工部尚书三和,责令其 "务必根除水患"。
经过一番大修,地宫消停了 47 年,直到 1928 年孙殿英盗墓时,两米深的积水差点让匪徒们上演 "水下寻宝"。
更诡异的是,1975 年文物专家再次进入地宫时,乾隆的棺椁竟自行 "游" 到第四道石门前,上演了一出 "棺椁顶门" 的惊悚大戏。
就在裕陵渗水的同时,清代帝陵的防水技术已悄然升级。
史料显示,道光皇帝因自己陵寝地宫渗水迁怒于人,后决定重新选址修建陵寝,并在新陵寝的地宫内增设了龙须沟。
这种形如龙髯的排水暗沟,能将地下水直接排入玉带河,成为清代中后期帝陵的 "标配"。
裕陵作为乾隆盛世的标杆工程,却未采用这一先进技术。
有学者推测,这可能与当时的 "面子工程" 思维有关 , 龙须沟需要在地宫底部开槽,可能破坏风水格局,而乾隆皇帝更在意陵墓的表面奢华。
还是后来考古学家发现,裕陵地宫的渗水问题远非简单的地质问题。
在孝贤皇后棺椁的龙山石上,专家们发现了修补痕迹。
这块本应用整块花岗岩雕成的镇棺石,竟用铁锔子强行拼接,缝隙处还抹着石灰伪装。
更令人咋舌的是,地宫九道券中最关键的金券,方向与子午线偏差 15 度,活脱脱一个 "歪门邪道" 的皇家陵墓。
清代陵制规定皇帝陵的地宫由9道券、4道石门组成。
这9道券由前到后依次是:隧道券、闪当券、罩门券、第一层门洞券、明堂券、第二层门洞券、穿堂券、第三层门洞券、金券。前后设4道石门,每道石门门楼上的吻兽、瓦垅全为石制,每扇门均用整块石料制成,上刻菩萨立像。
这子午线又叫作经线,连接南北两极。
这差距这么大还不算最严重的,更严重的是,裕陵的奢华表象下,处处暗藏偷工减料的证据。
例如地宫使用的 "青白石",本应来自房山矿场,却被换成了劣质石材。原本设计的排水系统,可能被简化成几条排水沟。
更讽刺的是,地宫内的 24 尊佛像、八宝图案和 3 万余字经文,均采用耗时耗力的深浮雕工艺,而支撑整个地宫的承重结构却偷工减料。
可这些都只是明面上的问题,宝儿最关注的一点就是,当初有一个谜团,那就是"棺椁漂移" 现象。
按照设计,每具棺椁都用龙山石牢牢固定在棺床上,但孙殿英盗墓时,乾隆的棺椁却离奇地 "游" 到了石门前。
再看看现在这位先帝的寝殿内情况,这才开始就已经潮湿成这样了,宝儿估算,可能都撑不到太后下葬,这个寝殿就得被水淹啊。
不仅如此,她又想起之前藏海说的那句“贵太妃明日显灵”的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