严教练开始详细为她拆解
严林罗你的发球抢攻战术,是否可以增加更多的落点变化?比如,逆旋转发球后,除了抢冲对方反手,是否可以偶尔偷袭正手大角?或者,在对方适应了你的抢攻后,是否可以结合一些摆短、劈长,打乱对方的防守节奏?
严林罗在相持阶段,你的反手稳定性提高了,但除了防守和过渡,是否可以在机会出来时,更果断地使用反手发力撕斜线或变直线?给你的正手创造更多一击致命的机会?
严林罗还有,你的步伐和身体机能还有提升空间。更快的移动速度,意味着你能覆盖更大的台面,能更早地到位,打出更高质量的球。
一席话,如同拨云见日。纵卿漫意识到,自己之前或许过于执着于将已有的技术磨砺到极致,却忽略了战术层面的丰富和组合创新,以及基础体能对技术发挥的支撑作用。
新的训练计划立刻制定出来。除了继续夯实基本功,她开始系统地练习各种新的战术组合,甚至在严教练的鼓励下,尝试一些在比赛中较少使用的、更具想象力的技术,比如放高球后的反拉,比如更加诡异的发球旋转变化。同时,体能教练也为她加强了专项步伐和核心力量的训练。
这个过程是痛苦且充满反复的。新的战术在练习中时常失误,与旧有习惯产生冲突,有时甚至会影响她比赛的连贯性。但她知道,这是破茧成蝶必须经历的阵痛。她咬着牙,一遍又一遍地重复,直到新的肌肉记忆和战术思维逐渐形成。
在纵卿漫努力寻求突破的过程中,她并非孤军奋战。她深切地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。
李师姐虽然在场上是竞争对手,但在训练中,却毫无保留地扮演着她需要攻克的“防守铁闸”角色,陪她一遍遍练习各种攻坚战术,并分享自己的防守心得。
丁宁更是像一个大姐姐一样,经常在训练结束后和她聊天,分享自己当年如何应对技术瓶颈和外界压力的经验。
丁宁我记得我那时候,反手技术遇到瓶颈,怎么练都感觉不顺手,差点自我怀疑。后来教练让我别钻牛角尖,先去练练步伐和体能,换换脑子。结果你猜怎么着?等我再回头练反手的时候,突然就开窍了。有时候,退一步,或者换个角度,真的海阔天空。
队内的科研保障团队也为她提供了强大的支持。他们利用高速摄像机和数据分析软件,将她的技术动作与理想模型进行比对,找出细微的差异;分析主要对手的技术特点和习惯线路,为她提供详尽的赛前准备资料;甚至监测她的生理指标和疲劳程度,科学地安排训练负荷和恢复计划。
队医和按摩师则成了她最可靠的“后勤部长”,帮助她缓解高强度训练带来的肌肉酸痛和潜在伤病。
纵卿漫明白,她挥出的每一板球,都凝聚着身后这个庞大团队的心血和智慧。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