田韫清“开启”
//…………//
地点:法国巴黎
巴黎的街道上,车辆川流不息,行人熙熙攘攘,一派繁华喧嚣的景象。然而,在这热闹非凡的街角,却站着一位与周遭氛围显得格外不同的少女。她的肤色、面容,乃至整个人散发出的气息,都如同画卷中突兀的一笔,让人忍不住多看几眼。
少女身着一袭白色长袖长裙,淡雅如云,一头青丝半扎成松散的编发,珍珠发箍点缀其间,为她平添几分温婉之余,又透出一抹俏皮之意。脚下透色花边丝袜轻裹纤足,一双黑棕色小皮鞋安静地停在地面,仿佛连步伐都带着一份轻柔与从容。
那一双明亮而略带棕色的眼眸,在巴黎的街头显得格外罕见。这无声地昭示着,她是一位纯正的中国人。
或许有些人未曾与她谋面,但只需一睹她的画作,便能明白,她正是那位名动全城、享誉全国的天才画家——田韫清。其画中蕴藏的灵魂与情感,如同一道桥梁,将观者与她的内心世界紧密相连,令人难以忘怀。
她六岁时,父母的婚姻走到了尽头。母亲楼观雪,作为一位风靡全球的金牌设计师,选择了将她带在身边。尽管工作繁忙,楼观雪依然深爱着女儿,为了给她更好的生活,母女俩一同移居到了美国纽约。在那里,她开始了全新的生活,而那座城市的繁华与喧嚣,也悄然融入了她的成长轨迹。
尽管父亲与母亲早已结束婚姻关系,却也未曾另组家庭。他们之间的感情虽已消逝,但对她的爱却丝毫未减。于是,每逢假期,她总会回国与父亲相伴而居,而母亲对此亦无任何阻拦。
她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成长,作为家中唯一的掌上明珠,自幼便备受宠爱。这份深厚的亲情滋养了她的性情,使她为人处世落落大方,性格温婉却又不失坚韧,其风度与气质,丝毫不逊于男子。
……
在她十四岁那年,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——前往巴黎留学,并选择了享有盛誉的弗朗索瓦杜邦学院。
即便身处不同的国度,母女二人的心却始终紧紧相连。母亲总会隔着千山万水送去温暖的叮嘱,而女儿也习惯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分享给她。这种距离不仅没有冲淡她们的情感,反而让彼此的牵挂更加深刻。
田韫清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绘画天赋,母亲始终尊重并支持着她的这份热爱。而除了艺术才华之外,她在学业上同样令人瞩目。入学三年以来,她凭借扎实的努力与过人的聪慧,始终稳居全校第一名的位置,从未让任何人失望。
她初次来到巴黎时,年仅十一岁。命运似乎带着几分奇妙的安排,她遇见的第一个人,竟是一位中国人。那是一位看上去年岁已高的老人,脸上布满了岁月雕琢的痕迹,目光却透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沉稳与深邃。
也是在那时的一场宴会上,她再次遇见了巴黎市长的女儿——蔻依•布儒瓦。两人曾有过几面之缘,她的高傲与从容总能在人群中轻易攫住别人的目光。而几乎在同一时刻,时尚设计师加百利的儿子艾俊•奥戈斯特也映入了他的视线。那是一位气质独特、宛如从秀场走出的青年,举手投足间散发着一种浑然天成的艺术气息。
说起蔻依,她似乎对田韫清颇有好感,时常找机会与她攀谈。或借着闲聊的名义,或寻些琐碎小事来搭话,仿佛总有说不完的话题。一次,她终于忍不住好奇,问起缘由。蔻依却轻巧地笑了笑,目光真诚而炽热:“因为你长得好看啊!我从未见过像你这样美丽的人。”她的语调轻快,却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倾慕,让田韫清一时不知该如何回应。
后来,田韫清回到了美国,但三人之间的联系却从未中断。田韫清比他们年长一岁,因此他们总是亲切地唤她“清姐”,或是用她的英文名“黛琳妮”。那一声声“清姐”与“黛琳妮”,仿佛将跨越大洋的距离化作了无形的纽带,紧紧牵系着彼此的心。
他们虽能与田韫清用中文交流,但蔻依的中文说得并不流利,艾俊则稍显熟练。然而,他们偶尔还是会因词义晦涩而感到困惑。中华文化的广博与深邃,总让人感叹不已,而这恰恰也是田韫清感到无比自豪的地方。
然而,不知为何,在她十七岁那年,正值高二的新学期伊始,巴黎却开始不太平了。从那时起,一股莫名的不安悄然笼罩了这座城市,仿佛平静的湖面被投下了一颗石子,涟漪四散,再也无法恢复原有的宁静。
……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未完待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