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 核心特征(贯穿各朝代)
主要形式:
分体式: 最常见,上身穿衣(如襦、袄、衫),下身穿裳(即裙子)。
深衣制: 上衣和下裳在腰部缝合连成一体,形成一种直裾或曲裾的长袍(主要在汉唐及之前较为流行)。
袍服制: 较为宽松的连身长袍(后期如明清的氅衣、披风等,但多外穿)。
基本特点:
平面裁剪: 大多采用直线剪裁,平面展开,通过束带来塑造形体。
宽大飘逸: 追求含蓄、优雅的线条美,崇尚宽松飘逸,不特别强调人体的曲线。
右衽交领: 最基础的领型,左襟压右襟,在右侧腋下系带。被视为华夏文明象征(左衽通常被认为是异族或丧服)。
系带为主: 多用布带或丝绸束带(如大带、丝绦)固定衣物,少用纽扣,后期才逐渐增多。
讲究层次: 通常穿多层衣物,如内衣(亵衣)、中衣、外衣等。
重视下裳(裙): 裙子是古代汉族女性的主要下装,形制变化多端,最能反映时代风尚。
📜 二、 主要朝代女子服饰特点概述
商周时期:
上衣下裳制: 奠定了女子服饰的基础。
形制简单: 多为交领窄袖,束腰带。裙子相对窄小。
礼仪等级分明: 服饰的材质、颜色、纹样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(如十二章纹)。
深衣初现: 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流行。
秦汉时期:
曲裾深衣鼎盛: 最具代表性,衣襟下摆旋绕层叠,非常优雅。
直裾深衣发展: 直裾(襜褕)取代曲裾,更为简洁方便。
“三重衣”礼仪: 贵族女子在隆重场合会穿多层衣服,领口、袖口层层显露。
材料: 丝绸为主,颜色受等级限制。
魏晋南北朝:
宽大飘逸: “褒衣博带”风格盛行,受玄学和动乱时代影响,衣着追求洒脱、仙气🧚。
“杂裾垂髾服”: 女子礼服的一种特色变体,在衣服下摆部位缀有三角形装饰带(髾),走起路来飘动如燕尾。
外来影响: 受胡服(少数民族服饰)影响,出现了翻领、对襟、窄袖等元素。
隋唐时期:
开放包容,气象万千: 中国服饰史上最绚丽多彩、最具异域风情的时期之一。
襦裙制主流:
高腰/齐胸襦裙: 唐代最具代表性。裙子系带位置提升至胸部或腋下,视觉上拉长下身比例,显得格外高挑飘逸。
半臂: 穿在襦衫外的短袖或无袖小外衣,类似现代马甲。
帔帛: 长条丝巾绕于肩臂,灵动美观。
女着男装/胡服: 非常普遍,体现了唐代社会的开放风习。
袒露时尚: 领口开得较低(如袒领半臂),展现出一定程度的自信与解放。
色彩华丽: 喜用鲜艳色彩(如红、紫、青、绿),纹样多样(花卉、鸟兽、联珠纹等)。
面料丰富: 轻薄的纱罗、华丽的绫锦大量使用。
宋朝:
含蓄清雅: 审美转向理性、精致。摒弃了唐代的浓烈开放,更显文雅内敛。
襦裙延续: 仍为主要形式,但位置降至腰部附近(齐腰襦裙)。
褙子普及: 最具宋代特色的外套。直领对襟,长度及膝或过膝,两侧开衩(行走时看到里面的裙子或裤子),可长可短,可内衣可外衣,上至皇后下至奴婢都穿。非常实用百搭。
缠足普及: 影响女子鞋履(如弓鞋)。
素雅为主: 整体色彩趋于柔和淡雅(如粉紫、浅绿、青白等),装饰工艺精良(刺绣、印金、贴金)。
窄袖为主: 袖型趋向窄小,更显纤细。
辽金元时期(少数民族政权):
交融并存: 各民族服饰相互影响。汉族女子服饰大体延续宋制(如褙子)。
左衽出现: 受游牧民族影响,左衽服饰在一定范围内存在(并不严格代表死亡)。
髡发与姑姑冠: 辽金元贵族女子有其独特的发式和头冠(如蒙古族的“姑姑冠”🪆非常高耸)。
明朝:
恢复汉制: 恢复唐宋风格,制度等级严格。
上衣下裙: 主要形式。衫、袄、裙。
比甲盛行: 无领无袖、对襟的长款马甲,罩在袄裙外。
霞帔命妇化: 唐代的帔帛发展为朝廷命妇的礼服重要组成部分,有品级之分。
凤冠霞帔: 成为贵族女子婚礼或重大典礼的最高礼服形式。
马面裙确立: 一种具有独特结构的裙子(前后有光滑的“马面”,两侧打褶),成为明代及后世汉族女子裙装的主流形制之一。装饰繁复(褶裥、襕干、底襕)。
竖领与金属扣: 领型更丰富,出现了竖领(立领),并开始大量使用金属子母扣。
色彩与纹样: 前期尚雅素,中后期趋向艳丽繁复,喜用吉祥图案(牡丹、凤凰等)。
清朝:
满汉并行: 满族统治者推行剃发易服令,但规定“男降女不降”,汉族女子基本延续了明末的上衣下裙/裤制式(“十从十不从”)。满族女子则穿本民族特色的旗装。
汉族女子服饰(汉式女装):
上衣: 多为袄/衫(交领或圆领,右衽或对襟,后期流行宽大的倒大袖)。
下装: 裙装为主流: 延续马面裙(褶裥更密)、百褶裙、鱼鳞裙等。裤装: 穿裤也逐渐增多(多为盖住脚的阔腿裤)。
云肩、眉勒: 流行精美的装饰品。
满族女子服饰(旗装/满式女装):
旗装: 宽大的直筒长袍,圆领(后发展出“厂”字领)、大襟右衽(马蹄袖逐渐消失)、两侧开衩。早期宽大,清末趋向合身。
马褂/坎肩: 穿在袍外的短上衣。
**高底旗鞋:“花盆底”或“马蹄底”鞋。
头饰: “两把头”(架子头)、大拉翅等。
长袍外常加马甲: 如长坎肩。
中后期交融: 满汉女装有相互影响借鉴之处。清末旗装向更合身修长发展。
装饰工艺: 刺绣、镶滚(多重绲边)极其繁复华丽。
🌸 三、 重要元素与细节
上衣类型:
襦: 短上衣,长至腰间或稍下,有单有夹(加絮),通常是秋冬穿着。
衫: 较襦略长一些的单衣,春夏穿。
袄: 指有衬里的上衣,常指冬季厚款。
褙子: 宋至明特色外套。
比甲: 明代流行,无袖长款马甲。
披风/斗篷: 外披的防风外套,各代都有。
下裳/裤:
裙: 主流。如:留仙裙(汉)、间色裙(魏晋)、高腰/齐胸裙(唐)、百迭裙(宋)、马面裙(明)、凤尾裙(清)、鱼鳞裙(清)等,变化丰富。
裤: 早期多为胫衣(开裆无腰的裤腿),汉代有合裆裤但非外穿主流。宋代起作为内穿或下劳作的便装增多,清代在汉女装中作为常服穿着。
配饰与附件:
头饰: 极其重要。髻、步摇(垂珠发钗)、簪、钗、梳篦、珠花、钿子(清代满族头饰)、凤冠(极尊贵)、巾帼等。
腰饰: 腰佩(环佩)、禁步(悬挂腰间压住裙摆和提醒举止)、香囊、荷包、宫绦(丝带)。
足饰: 弓鞋(缠足鞋)、花盆底鞋(清代满族)、绣花鞋。
披帛/帔子(唐)/霞帔(明命妇)。
云肩(明清): 装饰在肩部的立体绣花饰品。
眉勒/抹额(明清): 额头饰带。
面靥、点唇: 妆容的一部分。
面料与色彩:
面料: 丝绸(绫、罗、绸、缎、纱)、葛麻、棉布(宋以后逐渐普及)。
色彩: 早期受技术限制和礼仪等级约束,以青、赤、黄、白、黑正色为贵,间色为次。唐以后随着染色技术和观念开放,颜色极其丰富艳丽。宋代以后趋向雅致,清代又趋于艳丽。
纹样: 龙凤、花卉、鸟兽、山水、几何纹(如联珠纹)、吉祥图案等,各朝代流行不同。
身份与场合:
平民服饰: 质朴简洁,材质以麻、布为主,色彩单调,便于劳动。
贵族/富家女子: 材质华贵(丝绸、锦缎),颜色鲜艳多样,装饰繁复(刺绣、镶滚、珠宝)。
礼服与常服: 不同场合(如婚礼、祭祀、日常)穿着不同等级的正式服饰。
宫廷服饰: 有严格的等级制度(如命妇等级对应的霞帔纹饰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