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婚前礼:三书六礼(核心程序)
“三书”指婚姻的书面凭证,“六礼”是具体的仪式步骤,二者共同构成婚姻的法定程序(自周代起确立,后世沿用并发展)。
1. 三书
聘书:男方请媒人向女方家正式提亲的文书,写明求婚意向,是婚姻的初步约定。
礼书:列明男方赠送女方的聘礼清单(种类、数量),体现诚意与家族实力,需双方确认。
迎书:男方迎娶新娘时的正式文书,相当于“结婚证书”,迎亲当日由新郎或其代表呈递女方。
2. 六礼(关键仪程)
第一步:纳采(提亲)
男方若有意联姻,先请媒人(多为男性“冰人”)到女方家说合。若女方同意,男方备礼(传统用“雁”,取其忠贞、守时之意;后演变为绸缎、首饰等)前往女方家,象征“正式求娶”。
第二步:问名(合八字)
纳采后,男方请媒人询问女方的姓名、生辰八字(出生年、月、日、时),以便请阴阳师推算“命理”是否相合(即“合婚”)。若八字相冲(如属相相克、五行失衡),婚姻可能被终止。
第三步:纳吉(定婚)
男方将女方八字与自己八字合占后,若得“吉兆”,便备礼(通常为酒、肉、雁等)告知女方家,正式确定婚约。此为婚姻的初步确认,双方开始筹备后续事宜。
第四步:纳征(下聘)
最核心的“定亲”仪式!男方将聘礼(又称“彩礼”)正式送往女方家,象征“婚姻生效”。聘礼因时代、阶层而异:
贵族:玉帛、车马、金银、奴仆等;
平民:“大雁”(象征忠贞)、酒(“长命酒”)、米(“五谷丰登”)、布帛(“衣食无忧”)等;
女方收到聘礼后,需回赠“回礼”(如衣物、鞋帽、文房四宝),表示接受婚约。
第五步:请期(择日)
男方根据黄历选定婚期(多避“三娘煞日”“红沙日”等凶日),写在“婚书”上请女方家确认。若女方无异议,婚期正式确定;若女方推辞(传统礼仪中女方需谦逊),男方再择日确定。
第六步:亲迎(接亲)
新郎亲自率队前往女方家迎娶新娘(若新郎因故不能亲往,需派“傧相”代行,但视为“非正式”)。此为“六礼”中最受重视的环节,需遵循严格礼仪:
新郎着礼服(周制为“爵弁服”,唐宋后多为“公服”或“喜袍”),乘马或坐车,队伍前导“开道”(鸣锣、举幡);
到达女方家,需行“催妆礼”(送梳子、镜子、胭脂等,催促新娘梳妆);
新娘穿戴凤冠霞帔(或“翟衣”),盖红盖头(取“遮羞”“避煞”之意),由“喜娘”搀扶上轿;
迎亲队伍返程时,需“撒谷豆”(抛撒谷物、铜钱),驱避“三煞”(青羊、乌鸡、青牛之神);部分地区有“跨火盆”习俗(踩过炭火,寓意驱邪纳福)。
二、婚礼当日:正婚仪式
亲迎后,新人返回男方家,举行核心仪式,象征“合两姓之好”。
1. 跨鞍入门
新娘下轿时,需从马鞍上跨过(或踩过“火盆”“米筛”),寓意“平安顺遂”“驱邪避灾”;部分地区由“全福人”(子女双全、婚姻美满的女性)搀扶,祈求“多子多福”。
2. 拜堂(拜天地)
进入新房或厅堂后,行“三拜礼”:
一拜天地(感恩自然与祖先);
二拜高堂(敬父母,行“稽颡礼”——低头至地,表达孝道);
夫妻对拜(象征平等相待,互表尊重)。
3. 合卺(交杯酒)
“卺”为葫芦剖成的两个瓢,各盛酒。新人各饮一半后交换,象征“合二为一”“同甘共苦”。汉代已有此俗,《礼记》载:“共牢而食,合卺而酳(yìn,漱口)。”
4. 结发礼
新郎用剪刀剪下新人各一束头发,用彩线系在一起(“结发为夫妻”),象征“血脉相连、终身相伴”。此礼多在婚后次日举行,称“合髻”。
5. 入洞房
新人共入新房,床上撒“花生”“红枣”“桂圆”“莲子”(取“早生贵子”之意),或铺“枣花被”。部分地区有“坐床”习俗(新人并肩坐于床沿,象征“同床共枕”)。
三、婚后礼:成妇成夫
婚姻需经家族与社会认可,方为“正式完成”。
1. 拜舅姑(拜公婆)
婚后次日清晨,新人拜见男方父母(若公婆已故,需“庙见”)。新娘需行“盥馈礼”(为公婆准备早餐),象征“持家有道”。《礼记·内则》载:“妇执笲菜,祝帅妇以入。祝告,称妇之姓,曰:‘某氏来妇,敢奠嘉菜于皇舅某子。’”
2. 庙见(祭祖)
若公婆已故,新娘需随新郎到宗祠祭祀祖先,告知家族“添丁进口”,获得祖先认可。此礼后,新娘方可正式参与家族祭祀活动。
3. 归宁(回门)
婚后三日(或七日、九日),新人同返女方家,称“归宁”。女方家设宴款待,新人需向女方亲属行礼,之后当日返回(不可留宿,避免“妨夫”)。
补充:不同朝代的演变
周制:严格遵循“六礼”,仪式庄重,强调宗法;
汉唐:贵族婚礼更奢华(如唐代“催妆诗”“障车”习俗——亲友拦车索要酒食),平民简化为“四礼”(纳采、纳征、请期、亲迎);
宋明:受程朱理学影响,强调“礼法”,《朱子家礼》将“六礼”简化为“三礼”(纳采、纳征、亲迎),但民间仍保留部分古俗;
明清:流程细化(如“盖头”“凤冠霞帔”普及),部分地区加入“哭嫁”“拦门”等民俗,更具地方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