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章:艺术共鸣的初次碰撞
学校的文艺汇演筹备得热火朝天,校园里处处都是艺术的影子。乔榕凭着一手好钢琴,被选中在汇演上独奏。这消息传到周景欲耳朵里,他心里直痒痒,想着得去音乐教室找乔榕聊聊,帮她挑挑曲子。
推开音乐教室的门,乔榕正坐在钢琴前发呆,手指无意识地搭在琴键上。教室里摆满了各种乐器,墙壁上贴着音乐大师的画像,连空气里都好像飘着音符。周景欲径直走到琴架前,翻了翻琴谱,最后抽出那本《水边的阿狄丽娜》,走过去递给乔榕:“我说乔榕,这首曲子旋律多好听,特别适合你在汇演上弹。节奏慢慢的,感情又细腻,肯定能把你的本事全亮出来。”
乔榕接过琴谱,翻了几页,脑子里已经开始“放电影”了。过了一会儿,她眼睛亮晶晶地抬起头:“这曲子确实不错,不过我觉得中间部分要是加快点节奏,感情能更到位。你想啊,前面慢悠悠的,就像平静的湖面,突然中间加快,可不就跟往湖里扔了块大石头似的,水花四溅,能把听众的情绪一下子带起来。”
周景欲眼睛瞬间亮了。他压根没想到乔榕还有这想法,赶紧在旁边坐下,认真讨论起来:“你这话在理!节奏一加快,感情更带劲,还能打破原来的平淡,让曲子更有层次。不过这加快的度得把握好,别把曲子原本的味道弄没了。”
两人你一言我一语,越聊越上头,完全钻进音乐里出不来了。一会儿在琴谱上写写画画,一会儿在钢琴上试弹一段,验证想法。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们身上,把专注的身影拉得老长。这一来二去,两人对彼此的欣赏都写在了眼里,艺术上的共鸣就像根看不见的线,把他们的距离又拉近了些。
这边音乐教室热火朝天,书画展览筹备处却火药味十足。林悦和陈宇正为展览主题争得面红耳赤。筹备处里堆满了书画作品和设计草图,墙上贴满了各种风格的画。林悦手舞足蹈地坚持:“四季主题多好啊!春天的生机、夏天的热烈、秋天的高远、冬天的静谧,用书画一呈现,观众一眼就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。”
陈宇皱着眉头反驳:“我觉得传统节日主题才够味儿。春节的热闹、中秋的团圆、端午的激昂,哪个不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?用这些主题,才能勾起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共鸣,意义比四季大多了。”
两人谁也不服谁,声音越来越高。林悦急得脸通红:“四季主题多贴近生活,观众更容易有感触!”陈宇也寸步不让:“传统节日才是根,不搞这个,文化传承从哪儿体现?”周围同学劝了半天,两人都听不进去,筹备工作就这么僵住了。
其实仔细想想,他们这么争,不也正说明对展览用心嘛!都盼着能办一场出彩又有意义的展览。再看音乐教室那边,乔榕和周景欲的讨论还在继续,两人在艺术的路上越走越近,互相发现着对方更多的闪光点。
随着讨论深入,乔榕和周景欲对《水边的阿狄丽娜》的改编有了更清晰的思路。乔榕兴奋地在钢琴上弹出他们琢磨出来的片段,音符在教室里蹦跶,时缓时急,像在讲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。周景欲听得入神,脸上止不住地笑。看着乔榕专注的侧脸,他心里突然泛起一阵不一样的感觉,此刻的乔榕在音乐的衬托下,仿佛带着一层独特的光芒,让人挪不开眼。
“乔榕,你这天赋真不是盖的。”周景欲由衷地赞叹。乔榕停下弹奏,转过头,脸颊因为兴奋微微泛红:“还不是咱俩配合得好,你的点子也给了我不少灵感。”两人相视一笑,眼神里满是默契。
再回到书画展览筹备处,争吵还没停。林悦深吸一口气,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:“陈宇,咱先别争了,换个思路想想,四季和传统节日也不是非得二选一,说不定能把它们揉一块儿呢?”陈宇愣了一下,陷入沉思。没一会儿,他眼睛放光:“有了!以传统节日为时间节点,把每个节日对应的四季特色展现出来。比如春节在冬天,就画冬天里春节的热闹;中秋在秋天,就画秋天的明月和团圆。这样两边的好处不就都有了?”
林悦激动地一拍手:“绝了!早该这么想啊!”周围同学也纷纷点头。一场激烈的争论,就这么在两人的共同琢磨下有了完美的解决办法。大家马上围绕新主题,重新规划展览布局、挑选作品,筹备处又恢复了忙碌又和谐的氛围。
在这充满艺术气息的校园里,无论是乔榕和周景欲在音乐上的默契碰撞,还是林悦和陈宇在书画展览主题上的争论与和解,都成了青春里最独特的风景。他们在追求艺术的路上,不断摸索、成长。往后的日子,还会有更多挑战和惊喜等着他们,但凭着这股对艺术的热爱,相信他们一定能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