话本小说网 > 历史小说 > 我眼中的皇帝们
本书标签: 历史 

大明战神上

我眼中的皇帝们

刘颍接下来可是名人

刘颍他可是大明第二位战神

洪武大帝朱元璋第二位

洪武大帝朱元璋我大明有两个战神

洪武大帝朱元璋哈哈哈哈哈哈

洪武大帝朱元璋常遇春之后

洪武大帝朱元璋我大明有了第二位战神

刘颍他就是大明战神朱祁镇

洪武大帝朱元璋还是我的后代

刘颍明英宗朱祁镇,他是明代唯一拥有两个年号,也是唯一一位两次登基的皇帝。他的经历导致了明代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两次变故,即“土木堡之变”和“夺门之变”。

刘颍关于他的一生,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,那就是“传奇”:一个皇帝被异族俘虏,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,除了极少数的亡国之君,朱祁镇算是个例吧。但更不负“传奇”之名的是,皇帝被异族俘虏却没有亡国,获得生还被释放,甚至还能重新夺回皇位,他也算是破天荒的独一份儿了。这份惊心动魄的经历,比开国皇帝朱元璋更有的一拼。

洪武大帝朱元璋俘虏???

刘颍除了传奇的人生经历,明英宗这个皇帝本人是一个相当矛盾,极具争议度的人物:

他有着帝王昏聩的一面,比如说宠信太监王振,打了大败仗导致二十万人丧命甚至国家陷入危机;

他有着帝王无情的一面,比如说出于政治目的,冤杀功臣于谦等人;

但他也有着宅心仁厚的一面,比如说废除殉葬制和释放建庶人。

刘颍朱祁镇在瓦剌被俘期间,曾与明朝来使李实有一段对话,想再与诸位分享如下: 李实问:“太上皇有今日,只因宠信王振,既然如此,当初为何要宠信这个小人?” 朱祁镇听到这个问题心中百感交集,他无法也不能回答这两个问题,唯有失声痛哭,并说出了他唯一的辩词:“我用错了王振,这是事实,但王振在时,群臣不进言,现在却都把责任归结于我!”

刘颍这个理由实在是难以服众:群臣真的没有进言吗?御驾亲征之前,多少大臣磨皮了嘴皮子劝阻,你听了吗?你作为一个皇帝,相当于一个管理者,怎么一点用人与识人的能力都没有?你的祖母在世时,把王振传去责骂了七年,你都没有引起重视,觉得这个人不可靠吗?所以你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,真的是自作孽,一点都不冤! 李实此问,问出了天下多少人的心声。

洪武大帝朱元璋逆孙

刘颍可气的是,复位后的朱祁镇,竟然还公然为王振平反。他不仅放回了王振在辽东铁岭卫充军的家属,还为王振举行了“葬祭”,立旌忠碑于祠前,称王振“有社稷之功”“实万世旌忠之劝”。 王振这个祸国殃民的大权宦,一个将英宗害得连皇位都丢了,在边疆吃了一年风沙的奸佞之徒,按朱元璋、朱棣的性格,不把他挖出来鞭尸就已经是皇恩浩荡。而英宗呢,不仅没有秋后算账,还仍然将他看作是忠臣,为他立碑建祠。

--

刘颍朱祁镇被俘虏后,成为了瓦剌手中的一张“王牌”。也先试图利用朱祁镇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,带着朱祁镇到宣府、大同城下,以朱祁镇大明天子的身份,要求明朝的边关守将打开城门。 朱祁镇在这种情况下,为了保命,不得不听从也先的安排,配合他叫门。好在大同、宣府守将罗亨信、郭登头脑清醒,以江山社稷为重,断然拒绝了明英宗的命令,“臣奉命守城,不敢擅启闭”。 “叫门天子” 事件让明朝的威严和声誉受到了极大的损害。堂堂一国之君,竟然被敌人利用来叫门,这在当时的社会观念中是无法接受的。

刘颍而当时的情况下,假如两地守将真的开城,明朝九边防线将全面坍塌,蒙古骑兵将纵横驰骋于华北平原,到时候蒙古重新入主中原绝不是危言耸听。即使蒙古人占领不了华北,当地也必将生灵涂炭。

刘颍我能理解朱祁镇恨于谦:毕竟,是于谦站出来推举朱祁钰登上皇位,他被夺走皇帝身份正是拜于谦所赐。 我也能想到他为什么要杀于谦:朱祁镇曾有过土木堡之败,差点让国家灭亡,而于谦将国家挽救,这一过一功,高下立判。于谦活着会显得自己格外难堪,这不利于朱祁镇的统治。还有就是杀了他能为夺门之变“正名”。 所以,虽然朱祁镇嘴上说着“谦有功”,却还是为了私欲为了皇权,下令杀了于谦。但是,朱祁镇的这个决策真的太短视太狭隘了!他看不到杀害于谦的毁灭性巨大:

刘颍他结束了于谦的生命,也在一定程度上扑灭了大明王朝中维护国家稳定和繁荣的希望,正直与忠诚的力量受到了沉重打击。

刘颍后来默默发展了自己亲信势力,趁弟弟病重时抢了弟弟皇位

刘颍朱祁镇在第二次执政的天顺年间,还是有一些功绩的: 一,赈灾免税。据统计,天顺元年到天顺七年之间,明朝百姓多次遭到旱涝灾害。天灾之后,明英宗无一例外都施行了赈灾免税的政策,实行开仓放粮、借支官粮、低价粜卖等手段,积极保障民生,解决民众受灾之苦。同时朱祁镇多次减免宫廷采办,崇尚节俭,以舒缓民困,推行仁政。 二,与民休息。在对待老人、乞丐、刑狱、赈灾济贫等方面都有所作为。当时,全国七十岁以上的老人,国家都要每年发放粮食供养,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加倍,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免服任何国家差役,而这些都是对明太祖朱元璋时代养老政策的补充。

上一章 十全老人乾隆皇帝 我眼中的皇帝们最新章节 下一章 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