。
刘颍宋朝最硬气的皇帝,南宋末帝---赵昺。
刘颍赵昺(1272年2月12日-1279年3月19日),临安府钱塘县(今浙江省杭州市)人,宋度宗第三子,宋恭帝、宋端宗的弟弟,南宋末代皇帝,曾被封为信国公、广王、卫王等爵位,母亲是俞修容,景炎三年在冈州即皇帝位,改年号为祥兴。 祥兴二年(1279年)3月19日,南宋与元朝在崖山展开决战(史称“崖山海战”),宋军被元军击败,元军随后包围崖山,左丞相陆秀夫背着年仅八岁的赵昺在崖山跳海而亡,十万军民也相继投海殉国,南宋至此覆灭。
刘颍生平 宋恭帝德祐二年正月十八日(1276年2月4日),南宋首都临安被伯颜率领的元朝大军占领,5岁的小皇帝宋恭帝和谢太皇太后相继被俘。宋恭帝的两个异母兄弟益王赵昰和广王赵昺,在国舅杨亮节、朝臣陆秀夫、张世杰、陈宜中和文天祥等人的护卫下南逃。在金华,赵昰被封为天下兵马都元帅,赵昺为副元帅,晋为 卫王 。1276年6月14日,刚满7岁的赵昰在福州即皇帝位,是为宋端宗,改元“景炎”,奉母杨淑妃为皇太后。 一心想对宋朝皇室斩草除根的元军统帅伯颜,对宋端宗的南宋流亡小朝廷穷追不舍。景炎三年(1278年),宋端宗崩,以至军心涣散,无心恋战。当时陆秀夫在𥐻州梅蔚,改𥐻州为祥龙县,拥立赵昺为皇帝,改元“祥兴”,仍奉端宗母杨淑妃为太后(赵昺母俞修容下落无考,亦未有被尊为太后之记载),并逃往新会崖山避难。 元朝命大将张弘范大举进攻崖山的赵昺小朝廷。事实上,当时的宋军还未到岸,一行人还在海上。宋军水师在张世杰的指挥下进行顽抗,在崖门海域里与元朝军队交战,史称崖山战役,这场战役关系到南宋流亡小朝廷的兴亡。结果,宋军全军覆没。1279年3月19日,丞相陆秀夫见大势已去,便背着这位刚满8岁的赵昺跳海殉国,杨太后亦投海殉国,宋朝正式宣告灭亡。
刘颍崩后 深圳赤湾(现属南山区)有宋少帝陵,据说是少帝遗骸漂至赤湾附近,由僧人发现,从其身穿龙袍看出是宋少帝,于是把他葬于此。
刘颍元朝官修正史《宋史》脱脱等的评价是:“宋之亡征,已非一日。历数有归,真主御世,而宋之遗臣,区区奉二王为海上之谋,可谓不知天命也已。然人臣忠于所事而至于斯,其亦可悲也夫
赵昺(哭)
赵昺老登骗我
赵昺跳崖太难受了
赵昺后人评价
赵昺后人评价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:
对赵昺的评价:
清代历史学家章太炎曾说:“赵昺虽位极人臣,但其心系国事,实为可嘉。” 这句话道出了赵昺的悲剧:他虽身为皇帝,但在权臣与外敌的夹击下,始终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。
后人评价曰“崖山之后无中国”,表达了南宋灭亡对中华文化的一次重大打击。
对南宋灭亡的评价:
南宋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朝代,军事上连连失利,经济上虽然繁荣,但面对外敌入侵时无力抵抗。
宋朝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经济、文化、科技高度繁荣昌盛的时代,但军事上的无力导致了国家的灭亡。
对赵昺本人的评价:
赵昺聪慧过人,常常以孩童的天真与直率打动身边的人,对国家事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,试图以自己的方式振兴国家1。
赵昺展现了坚韧与勇气,在逃亡过程中面对敌军的围追堵截毫不畏惧,奋勇抵抗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