话本小说网 > 历史小说 > 我眼中的皇帝们
本书标签: 历史 

于谦 霍光

我眼中的皇帝们

于谦(1398—1457)是明朝中期著名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民族英雄,被誉为“救时宰相”,其历史评价极高,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
#**1. 力挽狂澜的军事功绩**

- **北京保卫战(1449年)**:土木堡之变后,明英宗被瓦剌俘虏,明朝精锐尽失,瓦剌大军直逼北京。于谦力排南迁之议,坚决主张固守,并迅速组织防御,最终成功击退瓦剌,避免了明朝重蹈北宋“靖康之耻”的覆辙。

- **军事改革**:战后,于谦整顿京营,设立“十团营”制度,强化中央军力,使明朝边防得以稳固。

#**2. 刚正不阿的政治品格**

- **“社稷为重,君为轻”**:在英宗被俘后,于谦主张拥立景泰帝(代宗),确保国家稳定,而非一味迎合瓦剌的勒索。

- **清廉自守**:于谦一生清正廉洁,史载其“家无余资”,进京述职时仅带“两袖清风”,拒绝贿赂权贵,甚至拒绝皇帝赐予的豪宅。

#**3. 勤政爱民的治理才能**

- **巡抚河南、山西**:在地方任职期间,他兴修水利、赈济灾民、平反冤狱,被百姓称为“于青天”。

- **整顿吏治**:他严厉打击贪腐,改革税制,减轻百姓负担,使地方经济得以恢复。

#**4. 悲剧性结局与历史评价**

- **含冤而死**:明英宗复辟后,于谦被石亨、徐有贞等人诬陷谋反,最终被处死,史载“天下冤之”。

- **后世平反**:成化年间,明宪宗为其平反,追谥“忠肃”,万历年间入祀孔庙,与岳飞、张煌言并称“西湖三杰”。

#**5. 历史地位与精神影响**

于谦不仅功绩卓著,其人格魅力更被后世推崇:

- **与岳飞、文天祥齐名**,但因其“既成功且主动成仁”,被认为比岳飞更具政治智慧。

- **《石灰吟》明志**:“粉骨碎身浑不怕,要留清白在人间”成为其一生写照,激励后世忠臣义士。

#**总结**

于谦是明朝罕见的“德才兼备”之臣,既有卓越的军事才能,又有崇高的政治品格。他的悲剧结局反映了封建王朝的政治黑暗,但其精神却成为后世楷模。正如《明史》所评:“忠心义烈,与日月争光。”

刘颍还有一位

霍光(?—前68年),字子孟,西汉权臣,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,汉武帝临终托孤的辅政大臣,历经昭帝、昌邑王、宣帝三朝,是西汉中期最具影响力的政治人物之一。他的历史评价极为复杂,既有**匡扶汉室、延续盛世**的功绩,也有**专权擅政、家族覆灭**的争议。

---

#**一、霍光的功绩**

#**1. 稳定汉室,延续“昭宣中兴”**

- **辅佐幼主**:汉武帝去世后,年仅8岁的汉昭帝即位,霍光受遗诏与金日磾、上官桀共同辅政。他挫败了上官桀、桑弘羊等人的政变(燕王之乱),稳固了皇权。

- **废立昌邑王**:昭帝早逝无子,霍光迎立昌邑王刘贺,但因其荒淫无道,仅27天即被废黜,改立汉武帝曾孙刘询(汉宣帝)。这一决策避免了汉朝陷入混乱,为“昭宣中兴”奠定基础。

- **治国理政**:霍光延续武帝晚年“与民休息”的政策,轻徭薄赋,恢复经济,使西汉国力再度强盛。

#**2. 军事与外交成就**

- **平定内乱**:镇压燕王刘旦、上官桀等人的叛乱,维护中央集权。

- **稳定边疆**:延续武帝对匈奴的防御政策,同时避免大规模战争,使汉朝得以休养生息。

#**3. 政治手腕高超**

- **权术运用**:霍光善于制衡各方势力,如利用外戚(自己的女儿为宣帝皇后)巩固权力,同时打压反对派(如桑弘羊、上官桀)。

- **谨慎行事**:尽管权倾朝野,但他始终未篡位,维持了汉室正统。

---

#**二、霍光的争议**

#**1. 专权擅政,架空皇帝**

- **“伊霍之事”成为权臣代名词**:霍光长期掌控朝政,昭帝、宣帝前期几乎无实权,史载“政事一决于光”。

- **废立皇帝**:废黜昌邑王虽被认为是“为国除害”,但也开创了权臣废立君主的先例,后世如王莽、曹操均援引此例。

#**2. 家族骄横,终致灭门**

- **霍氏一族权势熏天**:霍光的妻子霍显毒杀汉宣帝原配许皇后,其子霍禹、侄孙霍山等骄纵不法,最终引发宣帝清算。

- **“霍氏之祸”**:霍光死后仅两年,汉宣帝即以谋反罪诛灭霍氏全族,成为西汉著名政治悲剧。

#**3. 历史评价的两面性**

- **正面**:班固在《汉书》中称赞他“匡国家,安社稷”,是汉室延续的关键人物。

- **负面**:司马光在《资治通鉴》中批评他“威权震主,而不免于祸”,认为其家族覆灭是必然结果。

---

#**三、总结:权臣的巅峰与悲剧**

霍光是一个极具矛盾性的历史人物:

- **功绩上**,他稳定汉朝政局,延续武帝基业,使西汉免于崩溃,堪称“社稷之臣”。

- **手段上**,他专权跋扈,废立君主,家族最终因嚣张覆灭,成为“权臣的典型”。

他的经历揭示了**封建王朝权臣的宿命**:即便能力超群、忠心为国,一旦权力过大,仍难逃“功高震主”的结局。后世常将霍光与伊尹并称(“伊霍”),既肯定其治国才能,也警示权臣之祸。

上一章 崇祯皇帝 我眼中的皇帝们最新章节 下一章 吕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