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询完丽江古城的资料后,冷芸熙看到河道,想到不远处的玉龙雪山,她很好奇玉龙雪山的雪融化后流到哪里,又特意上网查询了一下丽江的整个水系才知道。
丽江的水源主要是高原湿地及其地下泉水,玉龙雪山的冰川融水是丽江河流水系、水资源的主要来源,黑龙潭的水系主要是发育于丽江北部的象山之麓,是丽江古城玉河水系的主要来源。
象山之麓之下的约百米处,出露几十处泉眼,泉水清澈,从山间岩石渗流而处,汇流清澈见底的黑龙潭,泉水急需奔流而下,在锁翠桥下泻,南流至玉龙桥。
泉水在古城区域内主要分流成西、中、东3条河道,川流横贯古城,称之为玉河水系。
中河水系自古为天然河流,水流奔腾至东坝子。西河水系是人工河,最先开挖于元朝,河流从玉龙桥向南而下,流向了四方街,继而又向南流向了古城的东南区域。东河也是一条人工河,开挖于清代时期,其河水向东奔流。在古城区域内,玉河的中、东、西三条河流又分散成无数条小渠,溪流纵横交错,纵贯古城。
玉河河流最宽约为5米至6米,但是最窄的河流处还不及1米,中、东、西3 条河流最后在河流下游的古城南口区域汇流,流入漾弓江,最后流入金沙江。
丽江古城区域内各种类型的地下水分布于高原、山地及山间盆地,由于构造地貌条件的不同,它们的补给、径流、排泄条件各不相同,但也是由于同样的原因使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。
补给区:山间盆地的补给区位于倾斜平原的顶锥部位。大型倾斜盆地的补给区范围较大,如丽江盆地的补给区约占四分之一,无地表径流,地下水分布不均,水位埋深大于30米,水力坡度大于30‰。小型盆地的补给区比较狭窄,水力坡度2至10‰。高原和山地的补给区主要是海拔2800米、3200至3400米、3700至4000米的夷平面,尤其是岩溶区的夷平面、洼地、漏斗、落水洞比比皆是,无地表径流,地下水的埋藏深度大于100米。
径流区:山间盆地的径流区,地下水埋深较浅,分布也较均匀。水力坡度一般为2至10‰。高原及山地的径流区位于谷坡地带,岩溶区以发育的暗河为主要特征,水力坡度30至100‰。
排泄区:封闭的山间盆地的排泄区,大多数为承压水分布地段,地下水天然排泄量很小,难于通过厚9.1至36.2米的相对不透水的砂质粘土盖层向上越流。开启的山间盆地(含水层被切割的),排泄区多切开含水层的沟谷呈线状分布。如永胜盆地的中和村刘家园泉群溢出带。高原和山区的排泄区多呈线状分布。
大致有如下形式:山间盆地的边缘,如丽江黑龙潭集中汇流带;深切沟谷,如黑白水大泉排泄带;块段边缘,如中和鸿文集中汇流带;断裂带,如托脚充水断裂带;可溶岩与非可溶岩界面,如梓里复向斜的大泉排泄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