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春分过后,连着下了两日淅淅沥沥的细雨。晨雾尚未完全散去,时宜已坐在书房窗前,指尖轻轻摩挲着薛先生上次寄来的素色信封。那信封上的檀香虽已淡了许多,却依旧能唤醒些许关于西安的记忆。窗外的玉兰沾着昨夜留下的雨珠,洁白的花瓣被雨水冲刷得透亮,微风拂过,带着一股潮湿的花香悄然飘进屋内,与案上未干墨迹散发出的淡淡墨香交织,显得格外清雅。)
(忽然,门铃“叮咚”一声轻响,划破了清晨的宁静。时宜几乎是下意识地站起身,踩着软底鞋快步走向门口——这几日,她心里一直盼着薛先生的回信,甚至连远处邮递员的车铃声都会让她竖起耳朵多听片刻。拉开门的一瞬间,果然看见邮递员手里捧着一个牛皮纸包,纸角还挂着几滴未干的雨丝,带着些许湿润的凉意。)
时宜(指尖小心翼翼地捏着纸包的边缘,声音里难掩急切,甚至微微发颤)是薛先生寄来的吗?麻烦您了,真是辛苦您冒雨送来了!
(待邮递员离开后,她立刻转身往书房跑去,怀里的牛皮纸包被紧紧抱着,生怕雨水渗入弄湿里面的东西。周生辰正坐在书房整理之前临摹的琴谱,见她这般模样,放下手中的谱册,起身迎了上来,顺手接过她怀里的纸包,用一块干净的棉布轻柔地擦拭表面的潮气,动作细致而认真。)
周生辰(指尖触碰到纸包的厚度,唇角不自觉扬起一丝笑意)看把你急成这样,先坐下慢慢拆,别一不小心把里面的东西弄皱了。
(时宜点着头,在案前坐下,周生辰将一把小巧的剪刀递到她手中。她小心翼翼地剪开牛皮纸的封口,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熟悉的竹纸,正是薛先生常用的信纸,上面仍残留着淡淡的檀香。再往里翻,竟然还有两张薄如蝉翼的蚕丝纸,纸张细腻得近乎透明,对着阳光细看,能隐约瞧见纤维的纹路,摸上去轻盈柔软,仿佛一片云朵停留在掌心。)
时宜(眼睛忽地一亮,转头看向周生辰,语气中满是欣喜)他居然真的把修复用的蚕丝纸寄来了!你看这纸,比咱们之前用的宣纸强多了,摸起来又柔又滑,真好!
(周生辰接过一张蚕丝纸,指尖缓慢地拂过纸面,感受到纤维间蕴藏的韧性。他早年曾钻研过古籍修复,深知这种蚕丝纸需以陈年的蚕丝煮烂制成,成本高昂。薛先生愿意寄来供他们观摩,足见其用心之深。)
周生辰(将蚕丝纸轻轻平铺在干净的宣纸上,生怕沾染半点灰尘)薛先生确实有心了。这种蚕丝纸最适合修复古籍,不仅不易变色,还能完美贴合旧纸。你先读信吧,我去找木盒来,把这纸好好收起来,免得受潮。
(时宜点点头,展开竹纸信笺。薛先生的小楷字迹规整而不失风骨,每一笔每一划都透着认真:“前日收到二位临摹的琴谱,字迹清雅,与残谱笔法相近,修复时可放心参照,无需再调整。另附蚕丝纸二张,为修复所用之材,二位可一观其质。此法需以陈年米汤调浆,切不可使用胶水,才能确保与旧纸相融,不损原谱。目前残谱纸页已软化,下一步即开始修补音符,预计五月初可初成,届时再寄信告知具体取谱时间。”)
时宜(一字一句仔细读完,嘴角不自觉地弯起弧度,声音中带着掩饰不住的雀跃,抬手将信纸递给他)薛先生说五月初就能初成!他还专门教我们调浆的方法,要用陈年米汤,原来修复琴谱这么讲究,连浆糊都不能随便乱用啊。
(周生辰接过信纸,一字一句地重新看过,然后将信纸折回原来的形状,放进之前存放薛先生信件的信封里,随后将其稳稳收入木盒。他走到时宜身旁,见她正专注地盯着那两张蚕丝纸反复端详,眼神里闪烁着好奇与期待,不禁伸手替她拂去肩头不小心沾上的碎发。)
周生辰(语气温和,目光落在她明亮的眼眸上,像是映着一汪春水)五月初刚好,洛阳的牡丹那时应该开得最盛了。之前不是说好了吗?等琴谱修复得差不多,咱们就先去洛阳赏牡丹,顺便找当地的老手艺人问问米汤调浆的诀窍——说不定还能听到些修复古籍的小故事,解解闷也好。
时宜(抬头望向他,指尖轻轻捏着蚕丝纸的一角,眼底泛起憧憬的光芒)那太好了!到时候咱们还得带些洛阳的牡丹饼给薛先生寄回去。上次在西安,他提起喜欢吃甜口的点心,牡丹饼肯定合他的口味,也算是感谢他这次费心帮我们修复琴谱。
(周生辰微微一笑,伸手将她揽入怀中。窗外的雨不知何时已经停歇,阳光透过薄薄的云层洒在书案上,映得那些纸张和信笺泛起一层柔和的光晕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