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一章 少年锦时的逐光之旅
蝉鸣聒噪的盛夏,孩子以全市前五十的成绩考入了重点高中。拿到录取通知书那天,严浩翔特意将通知书装裱起来,挂在客厅“荣誉墙”的正中央,与当年那幅歪歪扭扭的蜡笔画遥相呼应。夜雪摸着通知书上烫金的校名,眼眶湿润:“原来不知不觉,我们已经陪她走了这么长的路。”
高中生活远比想象中更为紧张。晚自习结束的铃声常常在十点半响起,严浩翔总会准时出现在校门口,手里提着保温桶,里面装着夜雪精心熬制的银耳羹或热牛奶。有时遇到女儿月考失利,他便将车开到江边,两人倚着栏杆吹夜风。“爸爸以前也经历过无数次低谷,”严浩翔望着波光粼粼的江面,“重要的不是跌倒,而是每次站起来时,你都会比昨天更强。”
学校的实验室成了孩子新的“战场”。她加入了生物竞赛组,每天课余时间都泡在实验室里观察细胞切片、撰写实验报告。有次为了准备省级比赛,她连续一周熬夜到凌晨。严浩翔发现女儿眼底的青黑后,默默在书房支起折叠床,每晚陪着她查资料、做实验。决赛当天,当女儿捧着金奖奖杯冲过来时,严浩翔被她撞得后退半步,却笑得比谁都灿烂。
青春期的叛逆在某个寻常的傍晚突然爆发。那天夜雪发现女儿偷偷染了一缕紫色的头发,两人爆发了激烈争吵。“你为什么非要管我这么多!”女儿摔门而去,夜雪红着眼眶瘫坐在沙发上。严浩翔没有立刻追出去,而是给女儿发了条消息:“街角的奶茶店,爸爸请你喝最爱的杨枝甘露。”当女儿抽抽搭搭地坐下时,严浩翔将奶茶推过去:“你妈年轻时候也染过粉色头发,还被老师叫家长。”女儿破涕为笑,严浩翔趁机说:“我们不是反对你表达个性,只是担心你被别人用异样眼光看待。”那天晚上,一家三口围坐在餐桌前,制定了“青春约定”:尊重彼此的选择,但要守住安全与健康的底线。
校园艺术节上,孩子再次站上舞台。这次她不仅是演员,更是编剧和导演。为了筹备原创话剧《追光者》,她带着团队连续两个月利用午休时间排练。严浩翔和夜雪化身“后勤部长”,帮忙制作道具、联系场地。演出当晚,舞台上的追光灯亮起,女儿在幕后紧张地攥着剧本,严浩翔悄悄走到她身后,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。当台下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时,女儿转身扑进父亲怀里,眼泪沾湿了他的衬衫:“爸爸,我做到了。”
高二分科时,孩子面临人生第一个重要抉择。她既擅长理科,又热爱文学,陷入了两难境地。严浩翔和夜雪没有替她做决定,而是带她去拜访了作家朋友和科研工作者。在与不同领域的前辈交流后,女儿终于坚定地选择了文科。“我想通过文字传递力量,就像你们用爱温暖我一样。”她说这话时,严浩翔发现曾经的小丫头眼中有了成年人的光芒。
繁重的课业之余,孩子还主动发起了“乡村书屋”公益项目。她利用社交媒体募集书籍,组织同学定期去偏远山区支教。严浩翔陪着她走访了三个县城,帮忙联系学校、协调物资。有次在泥泞的山路上,女儿不小心滑倒,严浩翔赶忙上前搀扶,却被她笑着推开:“爸爸,我自己能行。”那一刻,严浩翔突然意识到,女儿早已不再是那个需要时刻保护的小女孩。
高三的百日誓师大会上,孩子作为学生代表发言。严浩翔和夜雪坐在台下,看着女儿站在主席台上,身姿挺拔,声音清亮:“这三年,感谢父母像灯塔一样照亮我前行的路。但我知道,终有一天我要独自远航。”台下许多家长悄悄抹泪,严浩翔握紧夜雪的手,心中既骄傲又酸涩。
深夜的书房里,台灯下的身影常常伏案到凌晨。严浩翔和夜雪默契地轻手轻脚,将切好的水果和热咖啡放在桌边。有次女儿累得趴在桌上睡着,严浩翔轻轻为她披上毛毯,却发现作业本上写着:“愿不负父母十年陪伴,成为自己的太阳。”这句话让他红了眼眶,原来在成长的路上,他们给予的爱,早已化作女儿前行的动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