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暄和入朝后,便陆续有十几位才情兼备的女子入朝,她们中既有暄和的昔日伴读,也有余莺儿教养的孤儿,还有其他,其中一个还是余莺儿熟悉的人———甄嬛之妹甄玉娆,余莺儿闻悉此事,不禁感叹甄远道教女有方,其女皆非寻常之辈。
无论是出生于何种背景,那些女性官员无不全力以赴地投身于事业之中。她们深知,这关乎着女性未来的变革,因此无人敢有丝毫懈怠。朝中的男官们,亦不禁感到震惊,也卷了起来,生怕自己被替代。
昭晟三年,弘昭大婚第三个月,皇后便传来了喜讯。待皇后诞下龙嗣后,弘昭便令暄和监国,自己则挥师征战。
兄妹二人同心协力,运用戴泽改进的火器,四年间,不仅收复了台湾,更攻克了朝鲜等地。在此期间,弘昭对倭国抱有深仇大恨,先是杀了一批青壮年,又对男童施以绝育之策(雍正同款绝育药,它们值得拥有),并严禁大清与倭国通婚。这样百年间倭国也基本断代了。
弘昭此举大大震慑了西方的那些殖民者,使其不敢再生异心。
战事结束后,弘昭开放了海禁。
随后,弘昭致力于民生建设,创建了女子学院、医学院、科技院等学府。
弘昭一共在位二十八载,他见儿子永瑚已能独当一面,便宣布退位,并规定后世皇帝在位年龄不得超过六十岁。此后,他将几位孙女带入身边亲自教诲,意图不言而喻。
弘昭退位时,朝堂上已经有五分之二的女官了。
若弘昭为开疆扩土之先驱,永瑚便是中兴之主。在他的治下,大清科技日新月异,蒸汽机等先进技术应运而生。
弘昭退位之后,余莺儿便随他迁居圆明园,两人时而微服私访。待暄和也卸下重任,三人便一起致力于养生之道,最终皆享遐龄,寿至九十岁以上。
而永瑚在五十岁时,就将皇位传给了他的四公主。
余莺儿在生命的最后时分,只留了暄和与弘昭陪伴左右。她的一生太过漫长,如今子孙满堂,都有了重重孙女。那些孙辈中,唯有永瑚和他的四女儿被她教过两年。
弥留之际,余莺儿又想起她初穿越至大清时的孤寂与彷徨,直至孩子的降临,让她在这个陌生的世界找到了归属,有了精神寄托。
有了暄和与弘昭的陪伴,她的生活日日都充满着欢愉与惊喜。自雍正崩逝之后,她未曾受过一丝一毫的委屈。无论她有何不切实际的想法,暄和与弘昭总是无条件地支持。
甚至多次给她献上面首,但余莺儿并未为之所动,因为她觉得自己的足够充实。
回首这些年在大清的变迁,百姓安居乐业,她觉得自己这一趟也不算白来。
余莺儿享年一百零五岁高龄方才辞世,那时大清国的统治者已是永瑚的四公主。
此后,大清便走向了一个新的赛道,每位君主均在位不久便退位让贤,将皇权交接予子孙,
自己则选择在圆明园中颐养天年。因每代新君登基时均青春年少,血气方刚,往往怀着雄心壮志,每位君主登基之后,便会不遗余力地推动大清的发展,无论是科技进步,还是文学的繁荣,亦或是领土的扩张。
总之,待最后过渡为现代社会时,大清已经改名为华夏,并且成为世界第一国。而清朝也成为了最有名的养生朝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