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月的蝉鸣像一柄无形的利刃,划破了盛夏午后的沉闷。朱志鑫蹲在篮球场边,手中的矿泉水瓶“咕咚咕咚”地倾泻而下,他喉结滚动,一口气灌下半瓶。汗珠顺着他的额角滑落,“啪嗒”一声砸在水泥地上,晕开一小片深色的湿痕。远处传来苏新皓冷淡的声音,带着一丝惯有的讥诮:“传球失误三次,这种水平参加机器人竞赛简直是个笑话。”
朱志鑫的动作猛地一顿,手中的篮球被他狠狠地按在掌心,指节因用力微微发白。他抬起头,目光撞上倚在铁丝网围栏旁的苏新皓。阳光透过树叶间隙洒在他的金丝眼镜上,折射出细碎的光芒,像是一把冰凉的刀刃无声地刺进了朱志鑫的心口。“至少我不用靠作弊来赢。”他咬牙丢下这句话,转身大步朝器材室走去。身后的苏新皓轻嗤了一声,声音低沉却清晰地飘来:“上周物理竞赛你抄我公式的时候,可没这么硬气。”
这矛盾的缘由,是市青少年科技竞赛组队通知的下发。校方强制要求文理尖子联合参赛,而朱志鑫与苏新皓的名字被硬生生绑在了一起。当两人坐在会议室里对视时,教导主任老李推了推眼镜,语气不容置疑:“你们一个是机械设计的高手,一个有编程天赋,‘智能救援机器人’项目非你们莫属。”空气里弥漫着凝滞的气息,谁都没有说话。
实验室的玻璃窗倒映出两人僵持的身影。朱志鑫漫不经心地摆弄着手里的金属零件,发出轻微的“咔咔”声,而苏新皓的电脑屏幕上,代码如流水般翻滚而过。三天过去,机器人连最基本的避障功能都无法完成。朱志鑫终于忍无可忍,“砰”地摔下扳手:“你写的算法太复杂,硬件根本承受不了!”苏新皓冷冷瞥了他一眼,唇角勾起一抹嘲讽:“你的齿轮传动精度差到连初中生都不如。”
深夜,朱志鑫在宿舍翻看苏新皓的竞赛笔记时,无意间发现夹页中的一张泛黄剪报。那是三年前的一篇火灾救援新闻,照片中小男孩被消防员紧紧护在怀里。剪报下方的报道末尾写着一句话——“某某父亲因公殉职”。朱志鑫的手指微微一颤,仿佛触碰到某种隐秘的痛楚。他忽然明白了苏新皓那些尖锐言辞背后的执念:“要让机器人代替人类进入危险区。”那是一种灼热而又沉重的责任。
次日清晨,朱志鑫将改装好的齿轮模型摆在实验台上:“降低算法层级,用物理结构补偿误差,试试这个。”苏新皓的目光落在精密的齿纹间,指尖轻轻划过表面,眼底泛起一丝难以察觉的波动。他们开始真正交流,朱志鑫凭借运动学直觉简化了复杂的代码逻辑,而苏新皓则把救援行动的流畅性融入机械动作的设计中。伴随着调试器最后一声“滴滴”作响,机器人第一次平稳穿过模拟火场障碍。两人的手掌同时按在操作台上,彼此交换了一个短暂但意味深长的眼神。
决赛当天,场馆内喧嚣沸腾,观众席人头攒动。他们的机器人“破晓”在废墟模块中快速穿梭,精准定位热源,机械臂如同闪电般救出模拟伤员。“完成时间:3分47秒”的数字出现在大屏幕上时,全场爆发热烈掌声。朱志鑫兴奋地转身,与苏新皓重重击掌相庆。站在颁奖台上,苏新皓拿起奖杯递向朱志鑫,语调平静却藏不住几分欣赏:“没有你的‘野蛮直觉’,我的算法永远困在象牙塔里。”朱志鑫咧嘴一笑,露出标志性的虎牙:“下次篮球赛,记得教我写战术代码。”
夕阳下的操场上,微风拂过,带来一丝淡淡的花香。朱志鑫和苏新皓并肩而立,影子被拉得很长,交织成一幅和谐的画面。他们的目光投向远方,没有言语,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默契在空气中流淌。四周的景致随着夕阳逐渐染上暖橙色,柔和的光线铺陈开来,将两人笼罩其中,如同齿轮完美咬合的瞬间,安静而有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