口说无凭,皇帝让安凌云拿出她有能力“传道授业解惑”的证据。
办书院之事功在千秋,办好了会为国家培养人才流芳百世,办不好就是误人子弟遗臭万年。
安凌云微微一笑,自信道,“光说不练假把式,若想验证我的才能,最好的办法自然是让懂行的人做。”
“陛下手底下应该也有不少学识渊博、经验丰富的大儒吧。不妨请出几位,与我即兴展开一场关于经史子集、治国理政的辩论。”
皇帝闻言,嘴角勾起一抹玩味的笑,他确实想看看这位“武林第一的女子”,究竟有多少真才实学。
“好,朕就依你所言,即刻传召几位大学士前来。”
不多时,几位白发苍苍却精神矍铄的老者步入殿中。
他们都是朝中德高望重的学者,听到要和一个女子辩论,心中不禁生出几分轻蔑。
“一介女流,本该在家相夫教子,如此抛头露面还要办书院,成何体统?!”一位老者捋着胡须,满脸不屑的说道。
安凌云不卑不亢的笑道,“学问之道,岂分男女?连孔夫子都言,三人行必有我师,你们难不成比孔夫子还德高望重?”
“你……牙尖嘴利!”老头被气的吹胡子瞪眼。
辩论开始,老者们率先发难。
他们从经史子集的微言大义到治国理政的方略策略,问题一个比一个尖锐。
安凌云则是从容不迫,引经据典,条理清晰地一一回应,她的观点新颖独到,令人耳目一新。
几位老者渐渐收起轻视之心,开始认真对待这场辩论。
他们时而低头沉思,时而奋笔疾书,试图找出安凌云话语中的破绽。
然而,安凌云经验丰富,总能游刃有余的应对着每一个问题。
皇帝坐在龙椅上眼中闪过一丝惊艳,如此惊才绝艳的女子,他以前可从未见过。
眼角撇向下首的儿子李沉舟,皇帝在他眼中看到痴迷之色,如此能文能武学富五车的女子做芳玑王妃也不是不行……
御书房的辩论很快到了白热化,安凌云舌战群儒说的几个老学究哑口无言。
直到最后,那个说安凌云牙尖嘴利的老头对着她深深拜下,“姑娘竟有如此才华,是老朽有眼无珠,竟敢质疑姑娘的学识,实在是不该啊!”
其余几位老者也纷纷面露愧色,向安凌云躬身行礼,以表敬意。
安凌云勾了勾嘴角,上前扶起老者道,“当时之学问,学无止境,诸位的学问同样深厚,只是被世俗所束缚。”
“诸位是大熙德高望重的学者,若想有治世之能还要戒骄戒躁,对任何人任何事都不可有轻视之意。”
几位老学者再次躬身,纷纷表示会谨记安凌云的教诲,今后定当以更加开放和谦逊的心态去面对学问与世人。
皇帝见状,龙颜大悦,当即准了安凌云办书院的要求,还亲笔御赐了一块牌匾,上书“凌云书院”四个大字。
有了皇家的支持,凌云书院一经开办便名声大噪,京城权贵纷纷把自家的子弟送入书院学习,期望能沾上些才气与智慧。
书院里,安凌云还招收了不少夫子授课。
平日里她教夫子,夫子再教学生,而后经过一轮轮考核,安凌云再亲自选拔出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。
如此经过良性循环,凌云书院迟早会培养出很多国之栋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