楚逸尘和苏然领命后,迅速投入到建立自然灾害防范体系的筹备工作中。然而,这一过程远比他们想象的要困难得多。
首先面临的是资金问题。设立专门机构、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以及储备粮食和药材都需要大量的银两。楚逸尘向圣上申请拨款,圣上虽大力支持,但国库也并非充盈,拨出的款项只能满足部分需求。
苏然提议道:“王爷,咱们可以发动京城的富商们捐款。这些富商平日里受朝廷庇佑,赚得盆满钵满,此时正是他们为国家出力的时候。”楚逸尘觉得此计可行,于是二人开始联络京城的富商。
然而,当他们说明来意后,大部分富商都面露难色。有的称生意不景气,自身难保;有的则委婉拒绝,不愿出钱。只有少数几位富商慷慨解囊,但所捐款项与所需资金相比,仍是杯水车薪。
与此同时,在选拔机构人员和招募医者的过程中,也遇到了阻碍。许多有能力的人担心工作辛苦,且责任重大,不愿加入。而水利设施建设的规划也因涉及到不同地区的利益,引发了诸多争议。面对这重重困难,楚逸尘和苏然并未气馁,他们决定逐个击破。
为了说服富商捐款,苏然想出了一个办法。他组织了一场慈善宴会,邀请京城的达官显贵和富商们参加。宴会上,苏然通过讲述南方灾区百姓的悲惨遭遇,展示了旱灾和疫病给百姓带来的苦难,引起了众人的同情。
楚逸尘则趁机提出,捐款不仅是为了帮助灾民,更是为了大楚的长治久安,富商们作为大楚的一份子,理应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。这场宴会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,许多富商被他们的诚意所打动,纷纷慷慨解囊,筹集到的资金大大缓解了筹备工作的资金压力。
在选拔机构人员和招募医者方面,楚逸尘和苏然提高了待遇和福利,并承诺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和发展空间。同时,他们四处奔走,亲自拜访一些知名的医者和有才能的人士,以礼相邀。经过一番努力,终于吸引了一批优秀的人才加入。
对于水利设施建设规划的争议,楚逸尘和苏然深入各地进行调研,充分听取各方意见,对规划进行了多次调整和完善。他们以大局为重,晓之以理,动之以情,最终化解了各方矛盾,使得水利设施建设得以顺利推进。
经过数月的努力,自然灾害防范体系终于初步建立起来。专门负责监测与预警的机构开始运作,各地的水利设施建设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,粮食和药材的储备逐渐充足,医者队伍也日益壮大。
楚逸尘和苏然亲自到各地视察,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。他们看到原本因旱灾而荒芜的土地,因为水利设施的改善,重新变得生机勃勃;百姓们得知有了完善的灾害防范体系,脸上也露出了安心的笑容。
然而,就在他们感到欣慰之时,北方边境传来了新的消息。一股游牧部落开始在边境频繁骚扰,抢夺百姓的财物和粮食,边境局势再度紧张起来。楚逸尘深知,防范体系虽已初步建成,但后续仍需不断完善和巩固,而边境的危机也刻不容缓。他与苏然商议后,决定先前往边境了解情况,再做定夺。
楚逸尘和苏然快马加鞭赶到北方边境。只见边境城镇一片萧条,百姓们人心惶惶,许多人拖家带口准备逃离。他们向当地官员和百姓了解情况后得知,这股游牧部落近年来势力逐渐壮大,其首领野心勃勃,妄图掠夺大楚的土地和资源。
这些游牧部落的骑兵行动迅速,神出鬼没,边境守军防不胜防。他们不仅抢夺财物,还烧毁房屋,杀害百姓,边境百姓苦不堪言。楚逸尘和苏然来到军营,与守将商讨应对之策。守将无奈地表示,由于游牧部落机动性强,且熟悉边境地形,常规的防御策略难以奏效。
楚逸尘陷入沉思,他深知不能被动防守,必须主动出击,但又不能贸然行事。苏然在一旁观察地形和军营部署后,提出了一个想法:“王爷,咱们可以在一些关键要道设下埋伏,同时利用当地百姓作为眼线,一旦发现游牧部落的踪迹,便可提前做好准备。另外,咱们还可以加强与周边部落的联系,分化他们的势力。”楚逸尘听后,觉得苏然的建议很有可行性,于是立刻开始部署。
楚逸尘一方面按照苏然的建议,在边境的关键要道设下重重埋伏,安排精锐士兵隐藏其中,等待游牧部落上钩。另一方面,他派遣使者前往周边与大楚交好的部落,希望能够联合起来对抗这股嚣张的游牧部落。
使者们带着楚逸尘的亲笔书信和丰厚的礼物,分头前往各个部落。楚逸尘在信中晓以利害,指出这股游牧部落的野心不仅威胁到大楚边境的安宁,也对周边部落的生存构成了潜在的威胁。只有大家团结起来,共同对抗,才能保护各自的领土和百姓。
一些部落首领被楚逸尘的诚意所打动,纷纷表示愿意与大楚合作。然而,也有部分部落犹豫不决,担心与大楚合作会引火烧身。为了打消这些部落的顾虑,楚逸尘让苏然带领一队精锐骑兵,在边境展示大楚军队的实力。苏然等人在边境进行了一系列军事演练,精湛的骑术和强大的战斗力让周边部落为之震撼。
经过一番努力,越来越多的部落决定与大楚结盟。楚逸尘与各部落首领约定,一旦发现游牧部落的动向,便互相通报,共同出击。在各方的紧密配合下,一张无形的大网逐渐在边境张开,等待着游牧部落的到来。
不久后,眼线传来消息,那股游牧部落正朝着边境的一处城镇进发,似乎又要进行一次掠夺。楚逸尘得知后,立刻按照事先制定的计划展开行动。他指挥埋伏在要道的士兵做好准备,同时通知周边结盟的部落迅速集结兵力,从侧翼包抄。
当游牧部落的骑兵进入埋伏圈后,楚逸尘一声令下,顿时喊杀声四起。大楚军队从四面八方杀出,箭如雨下。游牧部落的骑兵们顿时陷入混乱,他们没想到会中埋伏,仓促应战。
与此同时,周边部落的骑兵也如潮水般从侧翼涌来,对游牧部落形成了夹击之势。游牧部落首领见势不妙,企图突围逃跑,但楚逸尘早有防备,在各个关键路口都安排了重兵把守。
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,游牧部落损失惨重,大败而逃。大楚军队和各部落联军乘胜追击,缴获了大量的马匹、武器和财物。这一战,极大地打击了游牧部落的嚣张气焰,边境百姓纷纷欢呼雀跃,对楚逸尘和苏然赞不绝口。
然而,楚逸尘知道,这只是一次初步的胜利,游牧部落必定不会善罢甘休,还需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。
在边境忙于应对游牧部落的同时,楚逸尘和苏然在京城建立的自然灾害防范体系却出现了一些问题。一些地方官员在执行过程中,为了谋取私利,私自挪用储备的粮食和药材,导致部分地区的防范物资短缺。
而且,负责监测与预警的机构中,有些官员玩忽职守,对一些潜在的灾害迹象未能及时上报,险些酿成大祸。楚逸尘得知这些消息后,心急如焚。他深知,若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,之前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。
苏然气愤地说:“王爷,这些官员简直胆大妄为,竟敢在这种关乎百姓生死的事情上动手脚。咱们必须严惩他们,以儆效尤。”楚逸尘神色凝重地点点头:“不仅要严惩,还要建立更加严格的监督机制,确保此类事情不再发生。”
于是,楚逸尘安排苏然立刻返回京城,彻查此事。苏然领命后,快马加鞭赶回京城,展开了雷厉风行的调查。
苏然回到京城后,迅速展开行动。他首先从挪用物资的地方官员入手,通过暗中调查和走访百姓,收集了大量确凿的证据。那些心怀侥幸的官员还没来得及反应,就被苏然一举拿下。
对于玩忽职守的监测预警机构官员,苏然采取了同样的手段。他仔细查阅机构的工作记录,与实际的灾害监测情况进行比对,很快就找出了那些失职的官员。
苏然将这些官员的罪行一一罗列,上报给圣上。圣上大怒,下令将这些官员全部革职查办,严惩不贷。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,苏然还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监督考核制度,对自然灾害防范体系的各级官员进行定期考核和不定期抽查。
同时,苏然重新调配了储备的粮食和药材,确保各地物资充足。他还对监测预警机构进行了整顿,选拔了一批责任心强、能力出众的官员担任要职,加强了机构的管理和运作。在苏然的努力下,自然灾害防范体系逐渐恢复正常,并变得更加完善和稳固。
在楚逸尘的坚守和多次打击下,游牧部落元气大伤,他们意识到继续与大楚为敌并非明智之举。于是,游牧部落派出使者,前来向大楚求和。
使者来到楚逸尘的营帐,表达了部落首领求和的意愿,并带来了丰厚的礼物。楚逸尘深知,游牧部落反复无常,不能轻易相信他们的求和诚意。但此时,大楚也需要一段时间来休养生息,巩固边境防御。
经过深思熟虑,楚逸尘对使者说:“求和可以,但你们必须答应几个条件。第一,归还之前抢夺的所有财物和百姓;第二,保证不再侵犯大楚边境;第三,每年向大楚进贡一定数量的马匹和物资。”
使者表示需要回去向首领汇报。几天后,使者再次来到楚逸尘的营帐,称部落首领同意了楚逸尘提出的条件。楚逸尘为了确保游牧部落遵守承诺,还与他们签订了一份和平协议,并要求部落首领派一名重要的人质到大楚。
在一切安排妥当后,边境终于迎来了暂时的和平。楚逸尘深知,和平来之不易,必须加强边境的防御建设,防止游牧部落再次背信弃义。
经过楚逸尘和苏然的不懈努力,大楚王朝在自然灾害防范和边境防御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。自然灾害防范体系的完善,让百姓们在面对天灾时不再那么无助;边境的和平稳定,也让百姓们能够安居乐业。
楚逸尘和苏然的名字在大楚王朝传颂,成为了百姓口中的英雄和传奇。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,以及为国家和百姓所做出的贡献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大楚人。
圣上对楚逸尘和苏然的功绩极为赞赏,不仅对他们加官进爵,还在京城为他们修建了一座纪念祠,以表彰他们的功绩。而楚逸尘和苏然并未因此而骄傲自满,他们依旧心系国家和百姓,继续为大楚王朝的繁荣昌盛默默奉献着。他们的故事,如同璀璨的星辰,在大楚的历史长河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芒,成为了大楚百姓心中永远的精神支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