差在是否能拥抱失败。
勇于面对失败的人能够在挫折中找到成长,从错误中提炼经验并坚持前进,为此他们甚至会主动寻求挑战,这使他拥有了在逆境中迅速调整心态并重新站起的能力。而恐惧失败者则固步自封,任何小小挫折都会让他们退缩不前。
正因为面对失败的态度不同,人类最终处在了不同的层次。从大范围看,善于利用失败的人时常处于引领层,无法接纳失败的人时常处于跟随层。
第一节 失败智慧:一种提升你的抗挫力
用元思维来审视自己对待失败的态度是一件十分启发的事情,相信你可以轻易观察到这种现象:嘴上说接受失败,心理却在恐惧失败。
·考试失利时,表面云淡风轻,内心却在不断自责和否定自我;
·项目被驳回时,面上点头称是,私下却在怨恨环境与他人;
·创业受挫时,口头宣称吸取教训,思绪却在回避核心问题……
这些场景再熟悉不过,俗称逃避现实、自我安慰,不过你可能根本没意识到这是个问题,甚至还为自己能够"看开"而暗自庆幸。然而这种「表面接受,内心抗拒」的心理模式却实实在在地束缚着我们,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原地踏步、难以突破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它正是我们停滞不前和焦虑的根源。
「行动」如战场,「态度」如武器
为了看清这一点,我们可以试着解构失败体验。回顾任何一次失败,我们的反应通常分为两部分:外在行动与内在态度。外在行动是我们做了什么——或许是重新尝试,或许是放弃转向;而内在态度则是我们怎么想——是视为打击,还是当作礼物。
问题就出在这里:大多数人的行动与态度并不同步。我们可能嘴上说着"失败乃成功之母",行动上也似乎在积极应对,但内心深处却充满了恐惧、羞愧和自我怀疑。这种「身心分离」状态,使我们无法真正从失败中汲取养分。
当下一次失败来临时,你可能会发现自己陷入了以下几种状态:
其一,情绪滞后。失败后表面恢复正常,但内心的挫败感却迟迟不散,甚至在深夜突然涌现,影响睡眠和次日状态。
其二,行动无力。明明知道应该怎么做,却总是拖延、犹豫,无法调动起真正的行动力,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拉住。
其三,思维封闭。开始不自觉地回避类似情境,限制自己的尝试范围,将注意力集中在"安全区",逐渐丧失冒险精神。
长此以往,我们的生活质量会逐渐下降,创造力和适应力也会随之减弱。更糟的是,我们会开始对失败产生条件反射式的恐惧,甚至不需要真正失败,仅仅是失败的可能性就足以让我们止步不前。
这种对失败的恐惧本质上是一种逃避,是对成长的拒绝。习惯性逃避失败的人,往往难以在任何领域取得真正的突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