团队成员们围拢过来,仔细研究着那段代码和图纸。起初,他们也觉得有些匪夷所思,但随着深入分析,一个大胆的设想逐渐在脑海中成形。这是一种绕开现有技术瓶颈的“土办法”,虽然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,但理论上似乎行得通。
他们决定冒险一试。接下来的日子里,实验室的灯光几乎从未熄灭。他们废寝忘食,将那个匿名帖子里的零碎信息转化为具体的实验方案。他们没有昂贵的设备,没有充裕的资金,只有一腔热血和不服输的劲头。他们用最简陋的工具,最朴素的方法,一点点搭建起实验平台。
隔壁实验室的同行们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,有的摇头叹息,觉得他们是异想天开;有的则报以鼓励的眼神,希望他们能创造奇迹。
与此同时,网络上的争论仍在继续。有人对陈默他们这种“民间力量”表示质疑,认为在如此高精尖的领域,单凭几个年轻人根本不可能有所作为。
“这就像拿弹弓去打飞机,根本不现实。”有人在评论区留言。
“别做无用功了,还是等国家队出马吧。”
但也有一些人持不同看法:“任何突破都可能来自意想不到的地方,说不定他们真的能行!”
在各种议论声中,陈默和他的团队充耳不闻,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中。他们遇到了无数困难,每次失败都像一盆冷水浇在他们头上,但那股不甘心却支撑着他们继续前行。
终于,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,实验室里传来一阵欢呼。陈默他们成功了!他们利用那个匿名帖子里的思路,结合自己的摸索,找到了一条全新的技术路径,虽然距离真正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,但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突破。
消息很快传开,但并没有引起太大的轰动。毕竟,这只是实验室阶段的成果,距离实际应用还有十万八千里。那位国度的研究院也对此表示不屑,认为这只是“雕虫小技”,无法撼动他们在该领域的统治地位。
“他们只是找到了一条旁门左道,不足为惧。”那位国度代表在接受采访时傲慢地说。
然而,陈默他们并没有停下脚步。他们知道,这仅仅是开始。他们将实验数据和成果整理成报告,提交给了相关部门。报告引起了国内一些专家的关注,他们对这种“土办法”表示了肯定,但也指出了其中的不足和风险。
“这种思路很有创意,但稳定性、可靠性还有待验证。”一位老专家说。
“如果能解决这些问题,或许能为我们打开一扇窗。”另一位专家补充道。
在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,陈默的团队继续优化技术方案。他们面临着新的挑战,需要解决材料、工艺等一系列问题。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,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。
与此同时,那位国度的研究院并没有放松警惕。他们开始对陈默团队的研究进行反制,试图通过技术手段设置新的障碍,阻止他们进一步发展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悄然展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