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有没有想过,为什么有些人考教师资格证一次就过,甚至拿到了高分,而有些人却屡战屡败,每次都差那么一点?是他们不够努力吗?是他们不够聪明吗?或许都不是。
我见过太多这样的例子,他们笔试成绩亮眼,知识储备丰富,讲起理论来头头是道,可一到面试环节,就仿佛换了一个人,紧张、生硬,甚至带着一种与教育行业格格不入的“学生气”或“局外人”视角。他们用一种“我来考试”的心态面对“我来教书”的场景,这中间的错位,往往是导致失败的关键。
问题的症结,其实在于缺乏一种至关重要的东西,我称之为“教育者思维”。这并非仅仅是教育理论的堆砌,而是一种根植于内心、体现在言行中的,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、对学生成长的责任感、以及对教育规律的敬畏与遵循。这种思维,让你的答题不再是空洞的理论复述,而是充满人情味、教育智慧和实际操作性的真知灼见。
那些一次成功的佼佼者,并非天生就会,而是他们或自觉或不自觉地,在备考过程中就已经开始培养这种“教育者思维”。他们的语言、他们的思考方式、他们对问题的切入点,都带着一种独特的教育工作者的烙印。考官听到的,不再是一个仅仅背诵了教案的考生,而是一个已经具备了教育者潜质的未来同事。
所以,如果你正在准备教师资格面试,或者已经身处教师岗位,想要更进一步,那么理解和掌握“教育者思维”是绕不开的坎。这不仅关乎一次考试的成败,更决定了你未来在教育领域能走多远,能产生多大的影响。
“教育者思维”,我想跟你分享以下六个方面。
内容有些多,请你务必耐心读。从此,你会开始用教育者的视角去看待学生、看待课堂、看待教育的本质,你的气质谈吐会自然流露出一种专业、自信、充满教育智慧的光芒。你会发现,你不再是那个生涩的考生,而是一个未来可期的教育者,让考官产生一种感觉:就是你了,这个岗位非你莫属,从而顺利通过面试,开启你的教育生涯。
一、要有教育信念和教育情怀,否则你的热情将很快被现实消磨
什么是成功?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不是成功,成为名师不是成功,赢得无数荣誉也不是成功。真正的成功,在于你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,在于你能否用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行为,影响和改变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。教师这份职业,最容易影响别人。
一位老师的言传身教,可能点亮一个孩子一生的道路;一堂精心准备的课程,可能激发一个学生对某个学科的浓厚兴趣;一次耐心的谈话,可能挽救一个误入歧途的少年……教育的影响力,深远而持久。
然而,这种影响力并非凭空产生,它源自于内心的教育信念和对教育事业的深厚情怀。没有这些,教师的工作将变得枯燥、程式化,你很容易被现实的琐碎、学生的顽皮、家长的期待所消磨,最终失去初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