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浑身发冷,立刻将短信转发给了周警官。他们很快锁定了发信号的基站位置,但对方使用的是一次性手机卡,无法追踪到具体个人。
"你这段时间最好不要一个人待着,"周警官建议道,"有朋友或家人能住一起吗?"
我摇头。父母在外地,而陈磊有自己的家庭。我想了想,决定暂时搬到一家酒店住几天。
然而刚入住酒店不到一小时,我就收到了第二条匿名短信:
"花园酒店1207房间?看来你很害怕。"
我惊恐地望向窗外,那个人是怎么知道我住在哪里的?难道他一直在跟踪我?
接下来的几天,短信不断。有时是对我当天穿着的描述,有时是我去过的地方,甚至连我在办公室和同事的私下交谈内容都被一字不差地发了过来。
我开始怀疑身边的每一个人。是我公司的同事吗?是邻居吗?每一个与我擦肩而过的陌生人都可能是那个监视者。我几乎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,夜晚更是彻夜难眠。
周警官告诉我,初步调查排除了刘浩的嫌疑——他分手后就去了国外,至今未归。而那位修理工也有整的不在场证明。
"但我们发现一个线索,"周警官说,"那些设备的信号会传输到一个特定的服务器。我们正在追踪。"
就在调查陷入僵局的第七天,一个意想不到的事件发生了。我的助理小林,一个刚毕业不久的女孩,在公司楼下被一辆摩托车撞倒,当场昏迷。
肇事者逃逸,但医院的诊断让所有人都震惊了——小林的伤势并不重,但她体内被注射了某种药物,导致昏迷。更可怕的是,当她醒来后,发现自己的手臂内侧留有一行清晰的刻痕:
"下一个就是你。"
毫无疑问,这是冲着我来的。
周警官立即增派人手保护我,并将监控重点放在了我的公司。背后的人究竟是谁?为何要如此大费周章地恐吓我?
警方开始对我的社交圈进行全面调查,包括前男友、前同事、甚至是大学时期的朋友。与此同时,陈磊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,帮我分析那些监控设备的特征。
"这些设备有一个共同点,"他指着电脑屏幕上的数据说,"它们都使用了一种罕见的加密协议,这种协议通常用于金融安全系统。"
"这意味着什么?"
"意味着制作者可能来自金融科技领域。"陈磊若有所思,"你认识这个圈子的人吗?"
我摇头,但突然想起三个月前参加过一个设计展,那时结识了几位金融科技公司的人。不过那只是短暂的商业社交,没有深入交往。
就在我们讨论的时候,我的手机响了。屏幕上显示"未知号码"。我犹豫了一下,还是接听了。
电话那头传来一个经过变声器处理的声音:"喜欢我送你的礼物吗?窃听器只是开始。我了解你的一切,包括你此刻坐在哪里,穿着什么,甚至你现在的心跳频率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