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筑城堡279座、边堡9座。洪武六年(1373)置定辽左卫、定辽右卫。洪武八年(1375)置沈阳右卫。宣德五年(1430)置宁远卫。
到了正统时期,东北边乱四起,东北女真诸部,蒙古的兀良哈、鞑靼等经常抢掠辽东。仅有据点式的孤城不足以防御,于是,明朝采纳辽东都司指挥使毕恭的建议,自正统七年(1442)开始修筑辽东边墙。
辽东边墙西起山海关天险,向东直抵丹东鸭绿江岸,跨越千山万岭,构成一道护卫辽沈平原的壁垒,总长2000余里。从山海关的铁场堡到黑山县的白土厂堡,称“辽西边墙”;从白土厂堡到开原镇北关,称“辽河套真,而女真人为了越界抢掠,就不得不拆墙,进行破坏,双方拆墙与反拆的斗争反复上演。
努尔哈赤进攻抚顺就是要在辽东的长城防线上撕开一个口子,以便长驱直入。
抚顺陷落的消息传到北京,万历皇帝当天就下旨,兵部立即筹划调兵援辽事宜,用兵所需一切粮饷令户部火速统筹调运,万历皇帝20多年不上朝,消极怠工是出了名的,但那也分事,文官们的口水仗,他懒得搭理,但军国大事万历皇帝从不含糊,在令有关部门加快办公效率的同时,万历皇帝心里不免隐隐有一丝担忧,他特意下旨叮嘱辽东军政首脑切记小心谨集的1万人马向着努尔哈赤退去的方向追了下去。努尔哈赤其实并未走远,他率领的主力部队正十分耐心地等着明军的追兵。
努尔哈赤这个狡猾的家伙知道,明军得知抚顺失陷,一定会派兵来追,而努尔哈赤的耳目遍布辽东,情报工作做得既深入又细致,他对明军的动向了如指掌,而明军却对后金八旗的动向毫无所知,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追来了。《孙子兵法》上说,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。可惜,华夏兵学的优良传统,中华兵法的精髓,在辽东前线的将领中几乎没有得到体现。
抚顺被偷袭前后,辽东的军政官员既不明敌情,也不知己情。明军出来两天了,可还是没有发现敌人的踪迹。第三天,后面却来人了。坐镇辽阳同样急于将功补过的巡抚李维翰派红旗官来到军中催促,严词斥责张承胤行军缓慢畏缩不前,要求他尽快与敌接战。按说即使加了佥都御史衔,辽东巡抚李维翰的品级也比张承胤的总兵低,但大明历来以文制武,所以面对李巡抚的催战,张总兵不得不加快行军速度。
四月二十一日清晨,努尔哈赤终于等来了兵分五路追击的张承胤。在抚顺城南扎营的后金兵见到明军撒腿就跑连帐篷都不要了。明军紧追不舍,日暮时分明军追到辽东边墙口外的山下安营扎寨,后金兵也在山上扎营。三岔儿堡、白家冲堡和抚安堡。
万历四十六年(1618)五月,努尔哈赤发动十五堡之役,从五月十七日到五月十九日,3天之内,连下明军15座堡城。其中,攻击重点是三岔儿堡。因其地形是3个沟相汇形成的盆地而得名。三岔儿堡城就坐落在三条沟的交汇点上。
三岔儿堡是明辽东边墙上最有名的城堡之一,因地近建州女真,与柴河堡、抚安堡、靖安堡统称“前四堡”。建州女真对三岔儿堡有他们的叫法——山七拉堡。
三岔儿堡隶属长城北路,是建州女真通往铁岭、开原以及蒙古三卫的不多,努尔哈赤却善于指挥“大兵团”,集中优势兵力,对明军的各城采取逐一进攻、各个击破的战术。
三岔儿堡在大明和后金的战争中地位重要。十五堡之战彻底把明长城撕开一个大口子,使明长城失去价值。打开通道后,后金军就从这里向开原、铁岭、叶赫等城发起进攻。
就怕贼惦记——辽阳门户清河堡
明朝苦心经营100多年的辽东边墙毁于一旦。正面对决,努尔哈赤频频得手,多年来对明朝的畏惧心理一扫而空。回到赫图阿拉,当大臣们和将士们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时,努尔不多,努尔哈赤却善于指挥“大兵团”,集中优势兵力,对明军的各城采取逐一进攻、各个击破的战术。
三岔儿堡在大明和后金的战争中地位重要。十五堡之战彻底把明长城撕开一个大口子,使明长城失去价值。打开通道后,后金军就从这里向开原、铁岭、叶赫等城发起进攻。
就怕贼惦记——辽阳门户清河堡
明朝苦心经营100多年的辽东边墙毁于一旦。正面对决,努尔哈赤频频得手,多年来对明朝的畏惧心理一扫而空。回到赫图阿拉,当大臣们和将士们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时,努尔建制单位是堡城,驻军也就100多人。之后,驻军的级别不断提升,其主官的级别由提调而守备,由守备而游击,由游击而参将。最后驻军达到5500人,所管辖的据点有东洲堡、马根丹堡、散羊峪堡、一堵墙堡、碱厂堡、孤山堡,66个墩台,近200里的边墙和鸦鹘关,达到了“卫城”的级别。150多年的苦心经营,清河城形成前有鸦鹘关做屏障、后有辽阳的支援、左有叆阳的策应、近有碱厂堡掩护的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。
努尔哈赤盯准清河城时,明朝也正盯着清河城,并猜测清河城一定是努尔哈赤的下一个目标,派援辽游击张旆率领5000兵马支援清河。清河城吞吞地走到奉集堡,离清河堡还很远。另一位援辽总兵麻承恩,战前两天获悉后金欲犯清河,战斗即将打响时,连兵部都不知麻承恩的部队在哪里。后金军如狼似虎,明军却厌战畏敌,各求自保,邹储贤一支孤军独临大敌,自是凶多吉少。
此前,明军辽东经略杨镐鉴于清河堡的战略地位及地理形势,为邹储贤制定了这样的作战方针:敌若来犯,设伏于城外山径小路或山间狭地,实施阻击;万不可将兵力全都撤到城里,坐而被围,束手待毙,所谓“如遇虏至,设火器于径路之间,伏奇兵于两山之侧,俟其阵乱,一鼓歼之,慎无拥兵城内束手自缚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