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.
林清荷对我的赏识让我受宠若惊。
会议结束后,她竟然主动留下联系方式,邀请我有空去她的私人博物馆参观。
"你有真才实学,不该被埋没。"她的笑容如沐春风。
回到工作单位,我的处境变得更加尴尬。韩教授显然记恨我当众戳穿他的无知,对我处处刁难。同事们或幸灾乐祸,或冷眼旁观,没人愿意和我站在一起。
两个月后,我终于被挤出了那家博物馆。失业的我,想起了林清荷的邀请。
抱着试一试的心态,我联系了她。
让我惊讶的是,她不仅记得我,还热情地邀请我去她的博物馆做客。
林家的私人博物馆比我想象的要低调得多,藏在城郊的一座典雅庭院中。但内部的藏品却令人叹为观止,不少都是市面上难得一见的珍品。
林清荷亲自带我参观,谈吐间流露出渊博的知识和独到的见解。我不由自主地被她吸引,不仅是因为她的学识,还因为她对待文物的那份虔诚与热爱,与我如出一辙。
"张泉,你的眼力很独特,有没有兴趣加入我的团队?"在参观结束时,林清荷突然问道。
我愣住了:"什么团队?"
"我除了经营这座博物馆,还有一个小型鉴定工作室,专门为收藏家提供咨询服务。最近工作量增大,正需要你这样的人才。"
就这样,我成了林清荷工作室的一员。起初只是做些基础鉴定工作,后来逐渐参与更重要的项目。她不吝指导,毫无保留地分享她的经验和见解。
在她的帮助下,我的论文终于得以发表在核心期刊上,学术界开始有人知道我的名字。
我们的关系也在朝夕相处中变得亲密。有一次加班到深夜,我们共同鉴定一批珍贵的战国玉器,都疲惫不堪。
她突然问我:"你为什么这么喜欢古董?"
"因为它们是时间的见证者。"我轻轻抚摸着桌上的玉璧,"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,它们历经千年沧桑却依然存在,这种永恒的魅力让我着迷。"
林清荷定定地看着我,眼中闪烁着我看不懂的光芒:"你知道吗?我遇见过很多所谓的专家,却很少有人像你这样,真正理解文物的灵魂。"
那一刻,我们之间似乎有什么东西悄然改变。
半年后的一个雨夜,在成一项重要鉴定工作后,我们在昏暗的灯光下相拥而吻。
那一年,我30岁,她28岁。我们的结合在外人看来有些突兀,但对我们自己,却是水到渠成。
3.
婚后的生活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得多。
林清荷不仅帮我在学术界站稳了脚跟,还主动将家族收藏的一些珍贵资料共享给我,让我的研究如虎添翼。在她的鼓励下,我开始筹备自己的第一本专著,主题是汉代玉器的工艺演变。
但随着相处时间增长,我也发现了林清荷的一些特别之处。
首先是她神秘的"档案室"。林家老宅有一间小书房,她从不让任何人进入,包括我。"那里面都是家族的私密档案和账目,老一辈人有规矩,外人不能入内。"她这样解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