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章:危机四伏
暮色裹挟着细雨,将滇黔古道染成一片青灰色。韦小宝和小涛身披浸透雨水的蓑衣,怀中紧紧揣着藏有吴三桂谋反证据的密信,胯下坐骑早已汗湿重鞍。马蹄踏碎积水,溅起的水花混着泥浆,在身后拖出蜿蜒的痕迹,恰似他们这一路逃亡留下的危险印记。
自从带着密信离开云南,二人便如同惊弓之鸟。吴三桂在西南经营多年,眼线遍布各州县要道,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对方的监视之下。为了躲避追踪,两人专挑偏僻小路行进,白天藏匿于破庙或山林,夜晚才借着月光赶路,即便如此,依旧未能摆脱如影随形的杀机。
这日黄昏,他们策马进入一处地势险峻的山谷。两侧峭壁高耸入云,中间仅容两马并行的小道铺满碎石,风掠过峡谷时发出呜咽般的呼啸。小涛忽然勒住缰绳,警觉地扫视四周:“小宝,此处太过凶险,我们得加快脚程。”话音未落,一阵破空声骤然响起,几支淬毒的弩箭擦着耳畔飞过,钉入身后的树干,箭尾的羽毛还在微微颤动。
刹那间,数十名黑衣人从山岩后、灌木丛中跃出,弯刀在暮色中泛着幽蓝的寒光。为首之人戴着青铜鬼面,手中长刀直指二人:“交出密信,饶你们全尸!”小涛迅速抽出长剑,将韦小宝护在身后,剑身映出他紧绷的侧脸:“小宝,你先走,我来断后!”
“说什么傻话!”韦小宝一把扯下蓑衣,从怀中掏出一对精钢匕首,刃口在昏暗的光线下闪烁冷芒,“咱们拜过把子,要死也是死在一处!”他话音刚落,黑衣人已呈扇形包抄上来,弯刀划破空气的声响如毒蛇吐信。
小涛长剑出鞘,剑势大开大阖,寒光所至之处,黑衣人纷纷避让。他自幼习武,剑法讲究“快、准、狠”,几招下来,已有三人被剑气所伤。韦小宝则像只灵活的猴子,借着地形闪转腾挪,专挑敌人破绽攻击。匕首虽短,却专刺咽喉、腋下等要害,不时传来黑衣人闷哼倒地的声音。
激战正酣时,小涛余光瞥见一名黑衣人怀中露出一角画像。那人挥刀间隙,画像滑落,上面赫然是他与韦小宝的面容,连衣着打扮都描绘得栩栩如生。小涛心中猛地一沉,原来这些杀手早已摸清他们的样貌,此番围剿显然是有备而来。
“小宝!他们认得我们,务必小心!”小涛大声疾呼,同时剑锋一抖,逼退身前两人。然而,战场瞬息万变,就在他分神提醒的瞬间,一名黑衣人借着同伴掩护,悄无声息绕至身后,手中短刃直取后心。
千钧一发之际,韦小宝眼角余光瞥见寒光。他几乎是本能地纵身一跃,用肩膀撞向小涛。小涛被撞得向前踉跄几步,而韦小宝的左臂已被利刃划开一道深可见骨的伤口,鲜血顿时浸透了衣袖。
“小宝!”小涛目眦欲裂,旋身回剑,长剑如游龙般刺入偷袭者胸膛。他迅速撕下衣襟为韦小宝包扎,指尖颤抖着按住伤口:“疼不疼?撑住!”韦小宝咬着牙挤出笑容,苍白的脸上还挂着戏谑:“小伤而已,别婆婆妈妈的,再耽搁下去,咱们都得交代在这儿!”
此时,更多黑衣人从四面八方涌来,刀光剑影将暮色搅得支离破碎。两人且战且退,身上都添了不少伤口。韦小宝的匕首已经卷刃,小涛的长剑也崩了好几个缺口,体力在高强度的战斗中渐渐流失。
就在他们感觉即将力竭之时,远处突然传来金铁交鸣之声。紧接着,火把如蜿蜒的赤龙,顺着山道疾驰而来。“是清兵!”小涛眼中闪过惊喜,康熙竟算准了他们的路线,派来援军接应!
黑衣人见状,顿时阵脚大乱。鬼面首领怒喝一声,却无法阻止手下溃散。小涛趁机挥剑逼退近身敌人,搀扶着受伤的韦小宝朝援军方向奔去。马蹄声、喊杀声在山谷中回荡,直到他们被清兵重重护在中间,紧绷的神经才稍稍放松。
接应的将领翻身下马,单膝跪地:“卑职救驾来迟,还请两位大人恕罪!”韦小宝摆摆手,靠在小涛肩头笑道:“来得正是时候,再晚一步,我们可就真成刀下亡魂了。”他转头看向暮色中的山谷,那里依旧传来零星的打斗声,硝烟混着血腥气弥漫在空气中。
回程的路上,韦小宝因失血过多陷入昏迷。小涛一直守在他身旁,不时为他擦拭额角冷汗。看着兄弟苍白的面容,小涛心中涌起阵阵后怕——若不是康熙未雨绸缪,若不是他们拼死相护,此刻恐怕早已横尸荒野。
经过几日的疾驰,一行人终于抵达京城。当宫墙巍峨的轮廓映入眼帘时,小涛长舒一口气。怀中的密信虽已被汗水和血水浸透,却依旧完好无损。他知道,这一路的九死一生,终将成为扳倒吴三桂的关键筹码。
紫禁城的夜色深沉如海,韦小宝在太医的精心照料下终于转醒。烛火摇曳间,康熙展开密信,目光逐渐变得凌厉。“二位护国有功。”康熙将密信郑重收好,眼中闪过寒光,“吴三桂狼子野心,朕必不会姑息!”
窗外,细雨不知何时又落了下来,打在琉璃瓦上叮咚作响。韦小宝和小涛对视一笑,这场惊心动魄的逃亡,终于画上了句号。但他们心里都明白,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,而作为康熙手中的利刃,未来还将有无数危机四伏的战场,等待着他们去闯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