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一章:新的使命
紫禁城的铜铃在秋风中摇晃,发出清越的声响。康熙将“震天炮”的铸铁模型轻轻放在龙案上,鎏金的炮口映着烛火,泛着暗红的光。他望着下方垂手而立的小涛和韦小宝,目光中既有期许又带着忧虑:“朕听闻西北边疆烽烟又起,罗刹人与准噶尔部暗通款曲,边疆守军屡战失利。这‘震天炮’虽已铸成,但若无良将运用,终究是死物。”
小涛和韦小宝对视一眼,同时单膝跪地。小涛沉声道:“臣愿为陛下分忧,定不负所托!”韦小宝则笑嘻嘻地补充:“奴才别的本事没有,保准把边疆的弟兄们哄得服服帖帖,打起仗来比老虎还凶!”
三日后,二人便踏上了西去的官道。深秋的风裹挟着砂砾,将官道染成一片昏黄。当他们抵达边疆重镇甘州时,眼前的景象让两人心头一沉——城墙斑驳脱落,垛口处锈迹斑斑的箭矢东倒西歪,守城士兵衣衫褴褛,靠在墙角晒太阳的竟占了半数。
驻守将军王诚礼将他们迎进中军大帐,未等寒暄便重重叹了口气:“二位大人有所不知,朝廷粮饷迟迟不到,士兵们连顿饱饭都吃不上,如何能有士气?前日罗刹人越境劫掠,我们追击到边境,却连对方的马尾巴都没摸到。”
小涛推开帐门,望着校场上稀稀拉拉操练的士兵,眉头拧成了疙瘩。那些士兵的枪矛参差不齐,脚步虚浮,甚至有人边操练边说笑。他转身对王诚礼道:“将军,从明日起,末将想亲自整顿军务。”
当夜,小涛和韦小宝便开始谋划。军帐中,羊皮地图在油灯下铺开,韦小宝咬着笔头道:“要说练兵,你是行家;可说到弄钱粮,还得看我的。我记得甘州有个富商赵德全,当年在京城时受过我的恩惠,明日我便去会会他。”
次日破晓,小涛的铜锣声惊碎了军营的寂静。他站在点将台上,看着睡眼惺忪的士兵们拖沓集合,突然抽出佩剑,寒光一闪,将身旁的旗杆削去半截:“从今日起,迟到者军棍二十,临阵脱逃者斩!”
整顿军纪的同时,小涛带着工匠走遍城墙。他发现城墙虽高,但射孔设计不合理,士兵难以有效还击。于是他亲自绘制图纸,指挥士兵拓宽射孔,增设暗门。在城墙上加装滚木礌石的机关时,有老兵嘀咕:“折腾这些有什么用?之前的将军也说要加固城防,最后还不是……”
小涛闻言,突然摘下头盔,露出额角狰狞的伤疤:“这是在雅克萨之战留下的。那时我们的工事简陋,兄弟死伤无数。今天我告诉你们,只要按照我的法子来,就算是罗刹人的火枪,也别想轻易攻破甘州!”
另一边,韦小宝换上便服,带着几个亲兵来到赵德全的宅邸。赵德全见到韦小宝,先是一愣,随即满脸堆笑:“哎哟,这不是韦大人吗?什么风把您吹到这穷乡僻壤来了?”
韦小宝一屁股坐在太师椅上,抓起桌上的茶一饮而尽:“老赵,我就直说了。如今边疆吃紧,朝廷粮饷一时半会儿到不了,你可得帮兄弟一把。”赵德全脸色微变:“韦大人,您也知道,小老儿的生意最近……”
“生意难做?”韦小宝突然压低声音,“听说你和罗刹商人走得挺近啊。要是这事传到皇上耳朵里……”赵德全的冷汗瞬间冒了出来,连忙作揖:“韦大人明鉴!小人愿意捐出五千石粮食,还有五百副皮甲!”
半个月后,校场上的景象已焕然一新。士兵们步伐整齐,喊杀声震天;城墙上,新造的投石机缓缓转动,“震天炮”被漆成黑色,威风凛凛地立在城楼中央。王诚礼看着脱胎换骨的军队,不禁感慨:“二位大人真是神人,这才多久,军心就稳了。”
然而,平静很快被打破。一日清晨,斥候策马狂奔进营:“报!发现三千敌军正在集结,看旗号是罗刹人与准噶尔的联军,正向甘州而来!”
小涛展开地图,手指在一条峡谷处重重一点:“这里地势狭窄,是敌军的必经之路。我们可在此设伏,用‘震天炮’打他们个措手不及。”他转头对韦小宝道:“不过还得劳烦你去一趟,说服附近的牧民帮忙运送火药。那些山路,只有他们的牦牛能走。”
韦小宝一拍胸脯:“包在我身上!”他换上牧民的服饰,带着几个通晓蒙语的士兵,消失在暮色中。小涛则开始调兵遣将,他将精锐分成三队,一队埋伏在峡谷两侧,一队在后方策应,还有一队负责保护“震天炮”。
夜幕降临,寒风呼啸。小涛站在峡谷高处,望着远处闪烁的火把,心跳不由得加快。这是“震天炮”第一次用于实战,成败在此一举。他握紧腰间的佩刀,低声对身旁的副将说:“传令下去,没有我的命令,谁都不许轻举妄动!”
远处的马蹄声越来越近,火光映照着敌军狰狞的面孔。当第一辆战车驶入峡谷时,小涛猛地挥动手臂:“放!”随着一声巨响,“震天炮”喷出耀眼的火光,炮弹如流星般划过夜空,重重砸在敌群中。
爆炸声、惨叫声、马匹的嘶鸣声交织在一起,峡谷瞬间变成了人间炼狱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