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五章:神秘来客
江南的梅雨时节总是来得悄无声息,细密的雨丝斜斜地掠过醉仙楼的飞檐,将青石板路浸得发亮。小涛倚在二楼窗前,望着楼下撑着油纸伞匆匆而过的行人,听着檐角铜铃在雨中发出细碎的声响,手中的茶杯腾起袅袅热气,恍惚间竟不知今夕何夕。这样闲适的日子,他已经过了整整三年。
"掌柜的!外头来了位客人,指名要见您!"跑堂的阿福冒雨冲进来说道,发梢还挂着水珠,"那人浑身湿透,可气度不凡,非要等您不可。"
小涛放下茶杯,整了整衣衫下楼。大堂里,一位身披蓑衣的男子正坐在角落,蓑衣上的雨水滴落在青砖上,形成小小的水洼。听到脚步声,男子缓缓起身,掀开斗笠。小涛心中一震——此人约莫四十岁上下,剑眉星目,腰间挂着一枚刻有龙纹的玉佩,正是他在明朝时亲赐给贴身侍卫统领的信物。
"卑职陈默,参见将军!"男子单膝跪地,声音哽咽。
小涛急忙上前将他扶起,双手微微颤抖:"陈兄弟,真的是你?这到底是怎么回事?"
陈默站起身,目光中满是复杂的情绪:"将军,靖难之变后,您离奇失踪,皇上一直在暗中派人寻找。这些年,锦衣卫、东厂的人踏遍大江南北,却始终没有您的消息。直到数月前,钦天监的术士算出,将军竟穿越到了三百年后的清朝..."
小涛只觉一阵天旋地转,扶着桌子才勉强站稳。那些被岁月尘封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——金戈铁马的战场,朱元璋临终前的嘱托,还有那场改变历史的靖难之变。他以为自己早已放下,可此刻听到"朱棣"二字,心中仍是泛起阵阵涟漪。
"皇上得知消息后,立即命卑职前来。"陈默从怀中掏出一封密函,"这是皇上的亲笔信,请将军过目。"
小涛颤抖着双手接过信笺,熟悉的字迹跃然纸上:"朕即位以来,夙夜忧叹,未尝一日不思将军。昔年靖难之变,将军离奇失踪,朕每每念及,痛心疾首。今得知将军安好,朕心稍慰。望将军念及旧情,速回京城,与朕共商大业..."
酒馆里的喧闹声仿佛突然消失,小涛只听见自己剧烈的心跳声。他从未想过,三百年后的今天,还会与那段历史产生交集。此刻的他,早已不是明朝的大将军,而是清朝江南小镇上的一介布衣,有了自己的家庭、事业,还有一群需要他照顾的孩子。
"将军,皇上说了,无论您有什么要求,都可以提。"陈默见小涛久久不语,补充道,"皇上还说,当年靖难之变,是一场误会..."
小涛苦笑一声,将信笺缓缓折好:"陈兄弟,你先去客房休息,容我想想。"
送走陈默后,小涛独自一人来到后院。雨不知何时停了,晚霞将天空染成一片绚丽的橙红色。孩子们正在院子里嬉笑玩耍,小宝带着几个孩子在玩捉迷藏,韦林儿则在一旁看着,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。
"夫君,发生什么事了?"韦林儿见小涛神色不对,轻声问道。
小涛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了她。韦林儿听完,沉默良久:"你打算怎么办?"
"我不知道。"小涛叹了口气,"朱棣是我曾经的主公,我辅佐他登上皇位,却在靖难之变时意外穿越。这些年,我一直想知道,如果我当时没有离开,历史会如何发展。可现在..."他望着院子里的孩子们,"我已经有了新的生活,有了牵挂的人。"
夜里,小涛辗转难眠。他想起在明朝时,与朱棣并肩作战的日子。那时的朱棣,还是燕王,胸怀大志,意气风发。他们一起谋划战略,一起出生入死,结下了深厚的情谊。可靖难之变后,一切都变了。权力的诱惑,让曾经的兄弟渐行渐远。
第二天一早,小涛来到陈默的房间。"陈兄弟,替我多谢皇上的美意。"小涛将信笺还给陈默,"我已不是当年的将军,这里才是我的家。"
陈默露出失望的神色:"将军,皇上盼着您回去,他说..."
"不必说了。"小涛打断他,"告诉皇上,小涛此生无悔。若有来世,再为他效犬马之劳。"
陈默无奈,只得起身告辞。临走前,他从怀中掏出一个锦盒:"这是皇上让卑职交给您的。"
小涛打开锦盒,里面是一枚刻有"奉天承运"的玉扳指,还有一封信。信中只有短短几行字:"朕知将军心意,既已选择,便不再强求。此扳指,权当留个念想。若有一日,将军改变主意,大明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。"
望着远去的陈默,小涛将玉扳指贴身收好。夕阳的余晖洒在他身上,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。他知道,这一次,他真正与过去的自己告别了。
夜幕降临,醉仙楼又热闹起来。小涛站在柜台后,看着往来的宾客,听着酒馆里的欢声笑语,心中一片宁静。窗外,一轮明月升起,照亮了江南的夜空。这里,才是他的归宿,是他用半生戎马换来的平淡幸福。而那段跨越时空的主仆情谊,终将化作记忆中的一抹亮色,永远珍藏在心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