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七章:旧主重逢
残阳如血,将玄机子隐居的竹楼染成一片暗红。小涛握着那枚在时空乱流中始终发烫的古铜钱,看着铜面上隐约浮现的云纹,突然听见身后传来机关转动的声响。韦小宝和老战友同时转身,只见玄机子正将最后一块刻着二十八宿的青铜方砖嵌入地面,整座竹楼轰然震动,青瓦间腾起紫色雾气。
“时辰已到。”玄机子的白发在风中猎猎作响,他手中的桃木剑指向东方,剑身突然浮现出细密的符文,“这道时空裂隙只能维持三个时辰,你们若想回明朝,现在就得出发。”
小涛的心跳骤然加快。自从穿越以来,他时常在梦中见到朱棣伏案批阅奏折的身影,也记得那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在自己离开时眼中的落寞。此刻看着逐渐成型的漩涡状通道,他忽然意识到,自己对大明王朝的牵挂早已深入骨髓。
“小宝,老战友,咱们走!”小涛深吸一口气,率先踏入涌动着幽蓝光芒的通道。瞬间,无数记忆碎片在眼前飞掠而过——初到明朝时的迷茫,与朱棣彻夜长谈的场景,还有战场上并肩厮杀的岁月。耳边呼啸的风声中,似乎夹杂着朱棣的叹息。
当脚踏实地的那一刻,咸腥的海风扑面而来。小涛睁开眼,发现自己站在一处熟悉的海崖边。远处,千帆竞发的港口灯火通明,正是他当年随郑和下西洋的起点——刘家港。韦小宝揉着眼睛惊叹:“乖乖,这可比我在扬州见过的世面大多了!”
老战友却面色凝重:“不对,港口的守卫比往日森严许多,还有不少伤兵在搬运物资。”他话音未落,一队锦衣卫突然从暗处现身,为首的千户目光如电,看清小涛面容的瞬间,竟扑通一声跪倒在地:“小先生!陛下寻您寻得快要疯魔了!快随卑职入宫!”
紫禁城的琉璃瓦在月光下泛着冷光,却难掩宫殿深处透出的压抑气息。小涛快步穿过熟悉的长廊,听见远处传来咳嗽声。推开乾清宫的雕花木门,一股浓重的药味扑面而来。龙榻上,朱棣半倚着金丝软垫,原本英武的面容消瘦了许多,鬓角的白发格外刺眼。
“陛下……”小涛的声音不自觉地发颤。
朱棣猛地睁开眼,手中的奏折应声落地。那双曾经锐利如鹰的眸子瞬间泛起泪光,他颤抖着伸出手:“是你……真的是你……”话音未落,竟不顾帝王之尊,踉跄着从榻上起身,紧紧握住小涛的手,“朕以为,此生再也见不到你了……”
小涛看着朱棣掌心的老茧,想起当年两人一同训练新军时,这位帝王总是亲自示范箭术。如今这双手,却虚弱得仿佛一阵风就能吹倒。“陛下龙体……”
“无妨!”朱棣摆摆手,眼中重新燃起光芒,“瓦剌大军压境,朕的病,见到你便好了大半!”他示意宫人展开墙上的军事地图,北疆边境密密麻麻插满了小红旗,“也先那贼子集结二十万铁骑,妄图一举突破长城防线。朕的三大营虽精锐,但……”他顿了顿,目光灼灼地看着小涛,“朕需要你的奇谋。”
韦小宝凑到地图前,咋舌道:“乖乖,二十万人马!这仗可不好打啊!”老战友却皱眉分析:“瓦剌骑兵机动性强,我军若正面迎敌,只怕损耗太大。”
小涛沉思片刻,忽然想起在现代读过的战史:“陛下,可还记得我曾提及的‘坚壁清野’之策?我们可以先将边境百姓迁入关内,焚毁一切粮草辎重,让瓦剌军队陷入补给困境。同时在险要之地设伏,利用火器优势……”
“火器!”朱棣眼中一亮,“你走后,朕命人扩建了兵仗局,改良了火铳和火炮。只是……”他的神色突然黯淡,“年轻将领虽有胆气,却少了几分谋略。”
正说着,门外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。一位满身血污的将领跌跌撞撞闯入:“陛下!宣府告急!瓦剌先锋已突破第一道防线!”
气氛瞬间凝固。朱棣握紧腰间的龙纹佩剑,指节因用力而发白。小涛深吸一口气,单膝跪地:“请陛下赐臣一支精锐,臣愿死守居庸关!”
“好!”朱棣眼中闪过一丝欣慰,“朕命你为监军,统领神机营和三千营!”他转身取下墙上的玄铁剑,郑重递给小涛,“此剑随朕征战半生,今日便交予你。若有违令者,先斩后奏!”
当夜,小涛在军营中召集将领。烛火摇曳间,他展开详细的作战计划:“居庸关地势险要,但瓦剌骑兵擅长突袭。我们需在关前埋设连环雷,两侧山头设伏,待敌军进入峡谷,火器齐发……”他注意到几位年轻将领眼中的怀疑,突然话锋一转,“诸位可知,为何我军火器威力不如瓦剌?”
不等众人回答,他命亲兵抬出一门改良后的火炮,现场演示装填火药和弹丸的技巧。“传统火炮发射后需长时间冷却,贻误战机。而我改良的装置可快速更换炮膛,实现连续射击!”随着轰隆一声巨响,远处的土堆被炸出深坑,将领们纷纷露出震惊之色。
深夜,小涛独自登上关楼。月光下,蜿蜒的长城宛如银色巨龙盘踞在山峦之间。他想起朱棣临别时的话:“朕老了,大明的未来,要靠你们这些年轻人。”一阵寒风吹过,带着北疆特有的苍凉气息。小涛握紧手中的玄铁剑,暗暗发誓:“陛下,这一战,我定不负所托!”
而在京城,朱棣站在宫墙之上,望着北方漫天星斗。身旁的太监轻声道:“陛下,该用药了。”他却摆摆手,喃喃自语:“小涛此去,必能扭转战局……朕要看着,看着大明的疆土,永固如铁!”
居庸关外,马蹄声渐近。一场关乎大明存亡的生死之战,即将拉开帷幕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