然后我尝试用自己的话说给一个不存在的“小白”听:“你看啊,法律管的是咱们老百姓或者公司之间,通过商量(协议),确定谁该做什么、谁有什么权利(权利义务关系)的事儿,比如买东西、租房子,都是这回事儿。”
刚开始的时候,非常磕绊,自己的语言也很苍白,总是说不到点子上。但我没有放弃,每天都坚持练习,找不同的条文,想象不同的场景,一遍又一遍地复述。
渐渐地,我发现这种方法不仅仅是帮助记忆,更重要的是,它强迫我去思考条文背后的含义,去理解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。我不再是死记硬背,而是开始建立起条文和现实之间的联系。
随着练习的深入,我遇到了更复杂的条文,比如关于合同效力、违约责任等等。这些条文之间的逻辑关系更加紧密,仅仅孤立地复述一个条文已经不够了。我开始意识到,需要对我的“场景复述法”进行升级。
升级后的“场景复述法”包含了三个核心步骤:
第一步:分块与拆解。不再试图一口气吞下整个条文,而是将一个复杂的条文分解成若干个小的、逻辑独立的块。就像建造房子,先搭框架,再砌墙,最后装修。
例如,《合同法》第一百零七条:“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,应当承担继续履行、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。”
我会把它拆成几块:
块1: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
块2: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
块3:应当承担违约责任
块4:违约责任包括:继续履行、采取补救措施、赔偿损失等
第二步:穿线与关联。在拆解的基础上,找到这些小块之间的逻辑关系,用一根“线”把它们串起来。这根“线”可能是因果关系、并列关系、总分关系等等。
对于第一百零七条,这根“线”就是因果关系:因为你“不履行”或“不全履行”合同义务(原因),所以你“应当承担违约责任”(结果),而这个责任具体包括了“继续履行”、“补救措施”和“赔偿损失”(具体表现)。
第三步:定点与场景化。将串联好的逻辑链条,锚定在一个或多个具体的、生动的场景中。让抽象的条文在具体的案例中“活”起来。
继续用第一百零七条举例:
场景1:小李答应卖给小王一辆自行车,但到时间了小李反悔不卖了(不履行合同义务)。小王可以要求小李必须按照约定把车卖给他(继续履行)。
场景2:小李卖给小王一辆自行车,但车轮是歪的(履行不符合约定)。小王可以要求小李把车修好或者换个好轮子(采取补救措施)。
场景3:小李因为没有按时交车,导致小王上班迟到被扣了工资。小王可以要求小李赔偿他被扣的工资(赔偿损失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