将这些逻辑关系用自己的语言串起来,可以形成一个简单的逻辑框架:“一个民事行为,如果违反了法律里那些必须遵守的规定,通常是没效的。但是啊,法律里有些必须遵守的规定,它本身并不是为了让行为无效的,这种情况下,即使违反了,行为也不一定无效。”
步骤三:定点与场景化
这是最重要也最有趣的一步。将抽象的逻辑框架“丢”进具体的场景里。场景越生动、越贴近生活越好。
对于《***》第一百四十四条:“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。”
场景:一个3岁的孩子(无民事行为能力人)自己在网上买了一辆玩具汽车(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)。这个买卖行为是无效的。因为3岁的孩子没有辨别能力,法律规定他们不能独立进行买卖这种法律行为。
对于《***》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:
场景:
案例1:某公司生产假冒伪劣产品(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,如《产品质量法》中关于产品质量的规定)。这家公司与经销商签订的销售合同(民事法律行为)是无效的。因为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本身就是法律明确禁止的。
案例2:某餐厅没有取得卫生许可证,但是他们的食品本身是安全的,也缴纳了罚款,并正在申请补办证件。这家餐厅与供应商签订的食材采购合同(民事法律行为)是否无效?根据条文的例外情况,如果法律法规中关于卫生许可证的规定,其目的不是为了让所有未取得许可证的餐厅签订的合同都无效,那么这个采购合同可能仍然有效。这需要具体分析相关的法律规定。
通过构建这样的场景,你会发现法律条文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,而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规则。在描述场景时,可以加入人物对话、动作、心理活动等细节,让场景更加鲜活。
复述实践及注意事项
掌握了这三个步骤,接下来就是大量的练习。选择一本法律教科书,或者一套法律法规,从目录开始,逐条进行“场景复述”。
先易后难: 从简单的、概念性的条文开始,逐步过渡到复杂的、程序性的条文。
反复练习: 不要指望一遍就能记住。反复拆解、串联、场景化,直到你能流畅地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。
变换场景: 对于同一个条文,可以尝试构建不同的场景。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和应用条文。
讲给别人听: 如果有条件,可以找同学或者朋友,把你的理解讲给他们听。在讲解的过程中,你会发现自己理解不透彻的地方,也会收到反馈,帮助你善复述。
结合习题: 在做法律习题时,不要急着看答案。先尝试用“场景复述法”分析题目涉及的法律条文,构建场景,推导出结论。这能帮助你巩固记忆,提高应用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