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个故事节点:除了无效,合同还可能被撤销。(复述可撤销合同的条文及场景)
第五个故事节点:无效合同和可撤销合同有什么区别?(比较分析,建立联系)
…等等。
通过构建这样的“法律故事链”,我不仅记住了单个的条文,更理解了这些条文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。当我需要解决一个关于合同效力的案例时,我脑海中浮现的就是这个整的“法律故事”,我能够根据案例的具体情况,在故事中找到对应的节点,运用相关的法律知识。
应用举例:
我们来尝试用“法律故事链”的方法,构建一个关于“物权变动”的“故事”。
主题:物权变动(例如,房屋买卖如何发生所有权转移)
步骤一:分块与拆解(以《民法典》关于不动产物权登记生效、动产物权交付生效等条文为例进行拆解)
步骤二:穿线与关联(找到不同条文之间的逻辑关系,例如,不动产登记生效是原则,动产交付生效是原则,但也有例外,如特殊动产登记对抗善意第三人等)
步骤四:链接与串联(将这些原则和例外,与物权公示原则、善意取得制度等概念联系起来)
步骤五:主题故事化:
故事开头:小王想买小李的房子,他们签订了房屋买卖合同。那么,从什么时候开始,房子真正属于小王了呢?仅仅签了合同够吗?(引出问题)
故事节点1:不动产物权变动的原则——登记生效。(复述相关条文,构建场景:小王和小李去房产局办理过户登记,登记成后,房子才真正属于小王)
故事节点2:为什么不动产需要登记才生效?——物权公示原则。(解释原理,链接概念)
故事节点3:那如果是买自行车、买电脑这样的动产呢?——交付生效。(复述相关条文,构建场景:小王从小李手里接过自行车,自行车所有权就转移了)
故事节点4:有没有例外情况?——特殊动产的登记。(复述相关条文,构建场景:小王买了小李的汽车,虽然小李把车给了小王,但如果没有办理车辆登记,小李把车又卖给了不知情的小张并办理了登记,那么小张可能获得汽车所有权。登记在这里起到了对抗善意第三人的作用。)
通过这样的“法律故事链”,我能够将分散的知识点有机地整合起来,形成一个易于理解和记忆的整体。在考试中,当我看到一个关于物权变动的案例时,我脑海中就会自动播放这个“故事”,帮助我快速定位相关的法律条文和原则,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判断。
“法律故事链”的构建,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。随着学习的深入,我不断地善和扩展我的“法律故事库”,将新的知识点融入已有的故事中,或者构建新的故事链。
这个方法带来的收获是巨大的。我不仅在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,更重要的是,我发现自己对法律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。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法律体系的框架,理解不同法律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,也能够更自信地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