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李萍坚持己见。她请求分配一台独立的计算机,然后闭门不出地工作了三天三夜。
第四天清晨,她拿着一叠满是演算的纸张走出房间。
"我发现了一个规律。"她的声音轻柔但坚定,"'凤凰密码'系统中隐藏着一个周期性结构,如果我们能构建一个特定的数学模型,就可能找到突破口。"
老教授认真地查看了她的计算过程,眼中闪烁着惊讶的光芒。
"这……这是一个全新的思路。"他喃喃道。
但从发现思路到实际破译,还有漫长的路要走。团队开始根据李萍的理论构建新的计算模型。他们需要一台更强大的计算机,而这在当时的条件下几乎是奢望。
于是李萍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——设计一种专用的计算装置。
"我们不需要通用计算机,"她解释道,"只需要一台针对这种特定模式分析的机器。"
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,团队日以继夜地工作着。李萍的设计被称为"蝴蝶机"——因为其核心算法的图形表示酷似蝴蝶翅膀的对称结构。
这台机器借鉴了传统计算机的架构,但增加了专门处理非线性数学模型的模块。团队不得不自行设计电路,甚至手工制作一些关键部件。
1977年夏天,"蝴蝶机"终于成。这台看似笨重的机器承载着整个团队的希望。
启动的那一刻,机器发出了刺耳的嗡鸣声。几十个小时后,第一批测试结果出来了——失败。
"算法中一定有什么地方出了问题,"李萍说,"我们需要重新检查每一个环节。"
团队陷入了低迷。有人开始怀疑这条路是否可行。
就在这时,一份情报传来——西方某国正在改进"凤凰密码"系统,预计六个月后将推出全新版本。如果到那时还没有突破,之前的所有努力都将付诸东流。
压力倍增。李萍几乎不眠不休,她发现了问题所在——他们忽略了密码系统中的一个关键因素:人为干预。
"任何密码系统都是由人设计的,"她向团队解释,"设计者会在系统中留下自己的思维痕迹,这些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弱点。"
李萍重新分析了"凤凰密码"的结构,发现其设计者为了便于记忆和操作,在关键节点上使用了特定的数学常数。这些常数并非随机选择,而是来自于西方数学传统中的经典数值。
"这就是缺口,"她兴奋地说,"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特定值建立一个概率模型,大幅缩小破解范围。"
团队重新编程,调整了"蝴蝶机"的参数。这一次,他们不再尝试直接破解整个系统,而是集中精力寻找这些可能的"人为弱点"。
三个星期后,机器给出了第一个有意义的结果——它成功解析出了测试密文中的一小段信息。虽然只有几个字符,但这证明了方法的可行性。
随着算法不断优化,破解效率逐步提高。到1978年初,"蝴蝶机"已能在合理时间内破解使用"凤凰密码"加密的大部分信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