某个寻常的周末清晨,阳光透过纱帘在客厅地板上投下细碎的光斑。
何九华揉着惺忪睡眼走进厨房,就看见秦霄贤穿着印着相声大褂图案的围裙,正踮脚往吊柜里够面粉,蓬松的头发翘着几根呆毛,模样滑稽又可爱。
"小心别摔着!"何九华快步上前扶住他的腰,"不是说今天吃楼下新开的包子铺吗?"
秦霄贤转身时眼底亮晶晶的,鼻尖还沾着面粉:"华儿,我在学做狗不理包子,昨儿看纪录片里说正宗做法得'褶子十八个,犹如半开的秋菊',咱们教的那帮孩子下周要来家里聚餐,我想露一手。"
说着晃了晃手机里的教学视频,围裙口袋里还掉出张皱巴巴的菜谱,密密麻麻记满了笔记。
何九华忍不住笑出声,伸手替他擦去鼻尖的面粉,却被秦霄贤顺势握住手腕:"华儿你来得正好,和面讲究'三光'——手光、盆光、面光,快来验收成果!"案板上的面团泛着柔和的光泽,秦霄贤像展示珍宝似的捧起来,得意的模样让何九华想起他们第一次合作成功时,这人也是这样亮晶晶的眼神。
正闹着,门铃突然响起。
打开门,七八个年轻相声演员抱着乐器、提着菜篮涌进来,最小的徒弟举着新买的快板:"师父们!我们把新编排的《外语趣谈》带来了,给您二老提前演练!"
秦霄贤立刻丢下面团,拉着孩子们往客厅走,顺手把何九华按在沙发上:"华儿你坐好,今儿验收他们的学习成果!"
孩子们的表演充满了年轻人的朝气。小张把外语单词和传统贯口结合,说得又快又溜,却在一个生僻词上突然卡壳,急得耳朵通红;小李模仿各国口音惟妙惟肖,把英语、日语、韩语的发音特点融入相声包袱,逗得众人前仰后合。
何九华和秦霄贤坐在沙发上,不时交换着欣慰的眼神。
当年那个在国际舞台上紧张到出汗的年轻人,如今已经能从容指导徒弟调整包袱节奏;曾经总爱耍宝的秦霄贤,此刻正蹲在地上,手把手教小徒弟握快板的手势,耐心地纠正每一个细节。
表演结束后,孩子们围坐在餐桌旁,叽叽喳喳地讨论着表演中的不足。
秦霄贤端着刚出锅的包子从厨房出来,虽然包子的形状歪歪扭扭,褶子数参差不齐,但热气腾腾的香气还是瞬间勾起了大家的食欲。
"快尝尝,"秦霄贤有些忐忑地看着徒弟们,"我第一次做,不知道合不合口味。"
"好吃!师父这手艺绝了!"小徒弟们一边大口咬着包子,一边含糊不清地夸赞,脸上沾满了包子馅,模样十分可爱。
何九华看着这温馨的一幕,心中满是感动。这些孩子就像当年的他们,怀揣着对相声的热爱,在这条道路上努力前行。
傍晚,夕阳的余晖洒在院子里。众人搬出自家的乐器,围坐在一起,弹着吉他唱起改编版的太平歌词。
秦霄贤靠在何九华肩头,轻声说:"华儿,你还记得咱们第一次出国表演前,在后台紧张得手心冒汗的样子吗?"
何九华点点头:"当然记得,那时候生怕观众听不懂,包袱抖不响。"
"现在咱们的徒弟都能把相声说到国外去了,"秦霄贤感慨道,"时间过得真快啊。"
月光爬上窗台时,院子里的笑声依旧不断。孩子们提议让两位师父来一段即兴表演,何九华和秦霄贤对视一眼,默契地点点头。
熟悉的开场,熟悉的配合,仿佛又回到了他们初登舞台的那个夜晚。
不同的是,如今的他们,多了岁月沉淀的从容,也多了传承艺术的责任。
夜风送来远处的虫鸣,秦霄贤悄悄坐到他身边,往他手里塞了杯温牛奶:"华儿,你说咱们以后,要不要把这些故事写成书?"何九华轻抿一口,暖意从舌尖蔓延到心底:"好啊,就叫《相声路上的岁岁年年》。"
月光下,两人的影子交叠在一起,就像他们相伴走过的无数个日夜。
那些舞台上的璀璨,生活里的琐碎,此刻都成了岁月里最珍贵的烟火,在彼此的生命里永远闪耀。
而他们的故事,也将随着徒弟们的成长,继续在相声的长河中流传下去,生生不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