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联军分三路气势汹汹地杀来,朱启铭精心部署的防线迎来了严峻考验。正面战场上,喊杀声震天,硝烟弥漫,联军凭借人数优势,如潮水般一波又一波地冲击着朱启铭部队的防御工事。朱启铭的主力部队依托坚固的壁垒,顽强抵抗,枪炮声交织成一片,双方都有大量的人员伤亡。
‘侧翼方向,朱启铭派出的机动部队正艰难地迂回穿插。联军似乎也预料到了这一招,在侧翼布置了重重防御。机动部队在前进过程中不断遭遇敌军的阻击,但他们凭借着高超的战斗技巧和顽强的意志,突破了一道道防线,逐渐接近联军侧翼的薄弱点。。
后方伏兵同样面临着巨大压力。联军后续的支援部队察觉到了伏兵的存在,开始对其展开围剿。伏兵们隐藏在山林之中,利用地形优势与敌军周旋,他们巧妙地设下陷阱,对追击的敌军进行突袭,延缓了敌军支援正面战场的速度。
在这激烈的战斗中,朱启铭亲自坐镇指挥中心,密切关注着各个战场的局势。他不断地通过传令兵下达指令,调整作战部署,确保防线的稳固。面对联军的猛烈进攻,朱启铭的士兵们士气高昂,他们深知这场战斗的胜负关乎着所有人的命运,关乎着恢复大明的理想,因此人人都拼死战斗。
然而,联军毕竟实力雄厚,在持续不断的进攻下,朱启铭的防线逐渐出现了一些危机。正面战场的一处防御工事被联军的炮火轰塌,敌军如饿狼般涌入。关键时刻,朱启铭的亲卫部队挺身而出,他们手持利刃,呐喊着冲向敌军,与敌人展开了近身肉搏。亲卫部队的英勇表现暂时稳住了正面防线,为其他部队的调整争取了时间。
侧翼战场上,机动部队终于成功穿插到联军侧翼,发动了突然袭击。联军侧翼顿时大乱,原本整齐的阵型被冲得七零八落。朱启铭的机动部队趁势扩大战果,对慌乱的敌军展开追杀。但联军很快组织起了反击,双方在侧翼陷入了胶着状态
后方伏兵在成功拖延敌军支援后,也遭到了联军优势兵力的重重围困。伏兵们弹药逐渐耗尽,人员伤亡惨重,但他们没有丝毫退缩之意。他们用石头、树枝作为武器,继续与敌人战斗,展现出了顽强的战斗精神。
此时,朱启铭派出的外交使者也陆续传回消息。部分势力保持中立态度,不愿轻易卷入这场战争;而有些势力则被清廷和联军威逼利诱,明确表示支持联军。朱启铭得知这些消息后,心中虽有些失望,但并未气馁。他深知,此刻唯有依靠自己和手下将士们的力量,才能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求得生机。
随着战斗的持续进行,双方都已疲惫不堪。战场上尸横遍野,鲜血染红了大地。朱启铭明白,这样的消耗战对自己极为不利,必须想出破敌之策,否则防线一旦崩溃,后果将不堪设想。在这千钧一发之际,他的脑海中迅速闪过一个大胆的计划……